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新聞台141:記者與名片

名正肅,我的名字恭肅列在正面。

記者名片,我常用作留言卡。正面,姓與名之間加個‘晩’或‘弟’;背面寫稱呼、事由、祝語,文末不署名,只寫‘名正肅’。

跑新路線的前幾個月,名片一定用很凶,慢慢就被我當留言卡了。

記者不一定要用公司名片,可以自製,加入社群或部落格二維碼,或能更有效果。

因而,公民記者無須依附媒體,可以大大方方印製貼切的名片。職銜可如‘資深公民記者’、‘獨立環保記者’,前述二維碼可連結至作品網站,取信受訪者。

公民記者名片上的職銜,略微吹牛也無妨,甚至小開玩笑如‘歐米歐推荐’。

新聞圈,我嚮往人文、自由。有些人則排外,愛批判別人是‘丐幫’。

打著記者名號招摇撞騙,或不道德或違法。違法,可糾舉法辦;不道德呢,嘿嘿嘿,很多正經八百的同業都是。

改聊舊事吧。名片,漢初叫‘謁’;劉邦還在地方混的時候,只在‘謁’上寫個‘賀錢萬’,就空手闖酒席。

那時削竹木製名片,叫‘刺’、‘名刺’。東漢有紙,但要更晚到隋唐才有‘名紙’。

漢末名士郭林宗,每次出門都有人投刺,載一車回來都可當柴燒了。南朝何思澄相反,每天晚上削竹作刺,第二天出門求訪賢達,名片總是用光。

唐代詩人數萬,打油詩的始祖張打油都留下兩首,劉魯風卻只一首:

萬卷書生劉魯風,煙波千里謁文翁。
無錢乞與韓知客,名紙生毛不為通。

公元842年,他至九江投謁刺史張又新,姓韓的守門人不幫他通報,感憤而賦此絕。張又新後來見詩,待之如門生。

明代王世貞‘觚不觚錄’引明人小說,提到一些使用名片的怪現象,我一併錄下,和同業引以為鑑:

正德中一大臣謁劉瑾刺,稱‘門下小廝’。嘉靖中一儀部謁翊國公刺,稱‘渺渺小學生’。又有自稱‘將進僕’、‘神交小子’、‘未面門生’者……

2016.0412。維基百科圖:1895年美國名片。

新聞台140:總統們

印象中,政治人物多次把‘全國性的減刑’説成‘大赦’,也真有記者不察而引述。没有讀者會赦免我們的無知,我們更無法赦免自己的不努力。

近8年總統任內,馬英九對一般受刑人都没減刑,如何樂觀期待突然赦免前任的陳水扁?而蔡英文即將接任之際,綠營‘給馬英九和解機會’的説法,反而像是道德上赦馬?

這兩者都十分好笑。但不管這些總統們了。政治組和地方組記者都可能報導這次‘赦扁’事件,大家畢竟不是司法記者,需要花點時間充電。

例如,連日相關新聞報導都是‘特赦’;但,‘大赦’不是更好,綠營不要嗎?我整理法條,和同業們一起研究。

‘憲法’第40條:總統依法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及復權之權。

叧依‘憲法’第58條,‘大赦案’也須由行政院院會通過,再提出於立法院審議。

要讓‘憲法’第40條之‘總統依法’,所以制訂了‘赦免法’。

總統依‘赦免法’所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復權之權,概稱為赦免權。

1,大赦:已受罪刑之宣告者,其宣告為無效。未受罪刑之宣告者,其追訴權消滅。

2,特赦:受罪刑宣告之人經特赦者,免除其刑之執行,其情節特殊者,得以其罪刑之宣告為無效。

3,減刑:受罪刑宣告之人經減刑者,減輕其所宣告之刑。

4,復權:受褫奪公權宣告之人經復權者,回復其所受褫奪之公權。

如果‘特赦’陳水扁,基本款是‘免除其刑之執行’、加值款是‘罪刑之宣告無效’。

以不精確的白話解釋,基本款是‘有罪,不必關’,加值款是‘賜你無罪’。

由於‘特赦’只針對‘受罪刑宣告之人’,它的洗淨效果不如‘大赦’。

如果‘大赦’陳水扁,没有基本款、加值款之分,一律是貴賓款:已受罪刑之宣告者,其宣告為無效;未受罪刑之宣告者,其追訴權消滅。

以不精確的白話解釋, ‘大赦’就是:已判有罪的,變無罪;其它還没判的,也都不再追究了。

因此,‘大赦’才是最徹底的赦免,行憲以來不曾有總統行使這項職權。

赦不赦扁?馬或蔡赦扁?大赦,或哪種特赦?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16.0410。維基百科圖。

新聞台139:高僧之死

‘惟覺老和尚圓寂,享壽90歲。’今天許多新聞標題這麼説;没惡意,但措詞稍有爭議。對於開山方丈之死,中台禪寺的訃告是‘世緣報謝’。

肉體生命存活的狀態下,釋迦牟尼佛30歲證得圓寂。俗世慣以‘圓寂’稱僧尼之死亡,佛教界未必樂見。

圓寂就是湼槃,是唐代玄奘法師選用的不同譯名,採‘諸德圓滿、諸惡寂滅’之意。圓是功德圓滿;寂是心地清淨,清淨寂滅是圓寂。

圓寂不是死亡,須要證得。從這個角度看,愈是對高僧,使用‘圓寂’這個措詞愈要謹慎。淨空法師便説:

“如果人死了叫圓寂,那誰不圓寂?個個都圓寂,那還用得著修嗎?”

純粹指涉肉體生命死亡,‘捨報’是佛教徒可以接受的説法,因為人的身體是受報而有,死亡即稱捨報。

惟覺捨報,一定要稱他‘圓寂’也無不可,證得何種果位就無從得知了。10多年前,我曾有緣與惟覺老和尚共進齋飯,當時怎會想到請他開示這方面的問題?

‘享壽’,這詞對一般高壽辭世者是好的,用於佛教徒也未必妥當。因為色身於俗世極苦,修行其實就是期待離苦得樂。

我也許想太多了,高僧可能不在意‘享’或‘不享’,苦也能‘享’。但從新聞寫作來看,精確是必要的。

我便再問:報導惟覺捨報,應該用‘悲慟’這類字眼嗎?

1,惟覺老和尚生平
http://www.ctworld.org.tw/chan/master.htm

2,新聞台022:忌諱
http://omeosad.blogspot.tw/2015/12/022.html?m=1

3,新聞台113:住持與方丈、和尚與尼姑
http://omeosad.blogspot.com/2016/01/113_7.html?m=1

2016.0409。百度百科圖:惟覺老和尚。

新聞台138:差強人意的記者

我很怕記者説‘報導真相’,聽了會心虚。

‘真相’是哲學層次的概念;記者如果能夠儘量周延觀察‘表象’,並且有足夠學養儘量精確描述,那就差強人意了。

先聊‘差強人意’ ,它原本是褒義詞。戰敗了,大家都情緖低落,吳漢卻已著手整備,漢光武帝劉秀讚歎他‘差強人意’。差,尚也;别人不能,他能。

即便只是引述,記者也必須理解‘語意’。像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關於‘言論自由’的談話,我比對網友謄錄的逐字稿,幾乎找不到貼近原意的報導。

http://www.wetalk.tw/thread-47009-1-1.html

柯文哲講話是‘跳動’的,但他思維仍是‘科學’的,應該不妨礙記者的理解。

假設没有惡意,報導卻扭曲了,那就是記者和編輯的能力問題。

例如,那天他提到‘過度言論自由’,也提到‘台灣最不缺謡言’。他不知道談話的不周延,記者和編輯不能不知道,更不能形成諸如‘過度言論自由後遺症~台灣最不缺謡言’的結論。

言論既然‘自由’,就不會‘過度’。所謂‘言論自由’,是指不應該有刑法上的罪,被告誹謗頂多民事賠償。

其次,‘最’字很危險,它常限制‘客觀’。

前陣子有篇新聞人的好文章,談馬英九與書展。當我讀到‘他個性最大的問題’時,只能嘆氣。

我所認知的記者,通常没有能力綜合描述人性,又哪能精準理解馬英九個性的所有問題,以便挑出最大問題?

我們當記者,要謙虚。我們通常不知道真相或完整的事實,如果連描述表象或部分事實的能力都不足,别説褒義,就連貶義的‘差強人意’都不夠格。

2016.0408。維基百科圖:柯文哲。

新聞台137:領導台灣16年,記者下台一鞠躬


16年過去,‘記者們’終於將要退出台灣最高領導階層了。

先講即將卸任的馬英九總統。他聲稱,就讀大安初中時寫過自傳,立志當記者。

他説,是看西洋電影有記者偵破謀殺案,起了當記者的心,後來反省,或許是想當偵探。

但廣義來講,馬英九當過記者。

政敵指控,他在美國哈佛大學讀書時,曾服務於國民黨的刊物‘波士頓通訊’。這些關於‘職業學生’的指控,内容包括他曾拍照、寫稿。

馬英九的前任陳水扁,雖然不曾有過真正的採訪,但他領過‘實習記者證’。

和馬英九一樣,陳水扁自稱年輕時立志當記者,更説總統退休後想當記者。於是,2003年9月1日記者節當天,總統府記者聯誼會給他‘實習記者證’。

有了記者證,陳水扁如魚得水,隔年當選連任,貪腐惡名隨之而來。

副總統中,除了蕭萬長和新聞界没瓜葛,呂秀蓮和吳敦義都真正當過記者。

呂秀蓮自稱,大學畢業曾當了6個月記者,主跑外交。有的報導説是3個月,但没提及她所服務的是哪家媒體。

她也曾為‘中國時報’、‘台灣時報’專欄寫稿,算是主筆群之一。即便副總統卸任,她也和新聞界過從甚密。

她創辦‘玉山週報’,2010年更以媒體身分,進入總統府‘採訪’馬英九,毫無疑問是高層記者。

吳敦義是直接從新聞界轉入政界。他先是‘中國時報’市政組記者,採訪駐點是台北市,後來當了台北市議員、南投縣長、高雄市長、立法委員、行政院長、副總統。

對於這位‘前同業’,記者們的評價其實不差,畢竟他曾經真正在基層採訪,能從第四權的角度檢視行政和立法。

熟悉政界的‘新頭殼’資深新聞人‘鄭方行’,曾撰文提及吳敦義當記者時,就立志當副總統。

為什麽是副總統,而不是總統?鄭方行説,因為那年代以為總統一定姓蔣。

2016.0406。維基圖:總統府。

新聞台136:上公有記者

1,若是,則足下不過為新聞記者中之一乞兒、一行竊者而己,竟敢廁身於當世著作之林耶! (1903年5月,大陸報)

2,他在新聞界上也創造了不少的模式;至少他還是中國近代最好的、最偉大的一位新聞記者。(1929年2月,小説月報,鄭振鐸)

這兩段文字講的是同一人:梁啓超。我們當記者,千萬要‘寵辱不驚’:被捧,别驕傲;被駡,笑一笑。

緯來日本台近日播‘花燃’,講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我為了查證‘記者’一詞由來,在網路略讀的黄遵憲‘日本國志’,正有許多他對明治維新的觀察。

我老眼昏花,找不到‘日本國志’關於‘記者’的描述,但因線頭來自中國的學術論文,姑且相信黄遵憲就是近代第一個使用‘記者’這名詞的。

黄遵憲晚清曾任駐日公使館參贊,因為他是大詩人,日本文學界很多人請他指教漢文詩,他也有機會透過他們觀察明治維新,吸收了一些日本對西方事物的漢文名詞,可能包括‘記者’。

黄遵憲後來改派駐美,1890年寫成‘日本國志’。再過幾年,他鼓勵梁啓超辦報,並且接觸日本新派漢文詩。

梁啓超在‘新民叢報’發表文章,不自覺間模仿了日人德富蘇峰的文體,所以才引來文首的譏評。駡他的‘大陸報’文章,作者署名‘新民之舊友’,也許還是他的‘新民叢報’老同事。

晚清已有不少報社,記者原稱‘訪員’,據信黄遵憲和梁啓超都已引進‘記者’一詞。但有人主張,遲至1905年,上海‘申報’才在報紙上,以‘記者’代稱‘訪員’。

至於細節,和黄遵憲、梁啓超與新聞界的關係,三者都是大題目,有興趣的同業請另尋幽探勝,我要改聊杜甫了。

安史之亂後,杜甫全家輾轉流離到了成都,靠當地長官嚴武幫忙,在浣花溪畔建了草堂棲身,過了幾年清苦但安穩的日子。

稱杜甫為‘杜工部’,就是嚴武向皇帝荐舉他為‘工部員外郎’。尚書如部長、侍郎如次長、郎中如司長;員外郎論起來約是科長,但也有薪水、職等比照郎中的。

杜甫只是占缺,不必到長安上班,薪水也有限。公元765年嚴武死了,杜甫也離開成都,往重慶方向移動,開始人生最後的漂泊。在雲安,他的長詩‘客堂’有這樣的句子:

上公有記者,
累奏資薄祿。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嚴武曾封鄭國公,故曰上公。記,謂記念舊交。”下句,就是講嚴武幫他當了官,可以領些微薄的薪水。

杜甫是‘詩史’,以詩報導。這最早出現的‘記者’,他不是講我們這些記者,但也是。

我們念情,對世情念念不忘,和杜甫一樣;所以當了記者。

2016.0404。維基圖。

新聞台135:稿費

記者應該認識鄭譯,因為他確立了稿費制度。

他其實是個痞子,年輕和楊堅同學,彼此在政治上扶持。楊堅當了隋文帝,他的官職時大時小,和他三番兩次出事有關。

某日,隋文帝又要讓他當高官,當場要内史令寫任命狀,宰相高熲調戲説是‘毛筆太乾’。鄭譯説他為官清廉,没錢‘潤筆’;隋文帝大笑。

此事見載於‘隋書’,是正史。鄭譯當然不清廉,所以隋文帝才大笑,但他的‘潤筆’説,至少在唐宋衍為慣例,官員升任新職都會饋贈起草詔書者。

潤筆,因此就是稿費。

以文字記者為例,每個月有固定薪資,工作內容就是採訪新聞兼撰稿,這部分的稿件是‘報導’,没有稿費。

‘報導’之外,人物專訪、側寫、評論都有稿費。文字記者有時也拍發相片,如果見刊,同樣有稿費。

由於已有薪水,報社給記者的稿費向來不高,每個月能有正薪的五分之一就不錯了。但也有很能拍照或寫特稿的記者,稿費可達兩三萬元。

記者的稿費通常不隨薪資,而是另外給付;據説,這是滿足記者們對於‘私房錢’的需求。

三十年前我曾得知,某位新聞前輩過世,辦公桌抽屜竟有大叠稿費單和鈔票。大家心知肚明,稿費至少可以拿來消夜、喝點小酒。

王維在長安任官,有人敲門要送禮,他從屋内高聲説:“大作家在隔壁。”

王維隔壁住的是王璵,愛幫富貴人家寫碑銘或捧場文章,賺錢兼賺名聲,還當上宰相。唐代稿費賺最多的,當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

‘潤筆’是稿費,所饋贈的財物統稱‘人事’。皇帝常叫韓愈替功臣寫碑文,對方家族就給韓愈送‘人事’,他也一本正經,上書皇帝請示可不可以收。

韓愈稿費賺到飽,在長安蛋黄區建‘城南别墅’ 。有個狂傲詩人叫劉叉,吃喝韓愈一陣子,還自取黄金數斤走人,放話説:「此諛墓中人所得,不若與劉君為壽。」白話就是韓愈捧死人賺錢。

記者,就是不能也不該賺很多錢。薪水之外,稿費其實也没什麽好指望的。

2016.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