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是個記者,也永遠都是記者。如果我沒當過記者,不可能寫得出這些書來,因為所有的材料都來自於事實。”
説這話的,不是普通作家,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他的“百年孤寂”寫拉丁美洲,他的孤寂源自記者。
馬奎斯1927年生於哥倫比亞,1948年自大學法律系休學,旋即擔任“觀察家報”記者。1955年他揭露政府醜事,被迫離開哥倫比亞,改駐歐洲。
1960年馬奎斯任古巴“拉丁通訊社”記者,隔年派駐紐約受到美國中情局威脅,後來被禁止再次進入美國,柯林頓當總統時才解禁。
去年馬奎斯過世,“天下雜誌”張翠容的文章提到:“他是文學大師,也曾是記者,他經常強調後者的角色令他更貼近現實,成為他在文學上豐富又重要的養料。”
他21歲當記者,活到87歲,依照他‘永遠是記者’的說法,當了66年記者:不到百年,但也夠孤寂了。
Solitude,譯家看待的是‘孤寂’。孤,單一;寂,無聲。我覺得,‘孤寂’是主體融入狀態,不同於‘孤獨、孤單’,也不同於‘寂寞、寂寥’。
Solitude,心理學家的說法是‘主動’離開人群,追求精神上的重生,可以是一種享受,並且自己決定開始和結束,和‘被動’成為獨自一人的 Loneliness 不同。
記者孤獨嗎?不會吧,絕大多數都有家人陪伴。
記者孤單嗎?不會吧,總有同事協同採訪及後台協製。
記者寂寞嗎?不會吧,同業的競爭關係常常發展出友情。
記者寂寥嗎?不會吧,各種採訪路線的議題都指涉繽紛人生,永不空虛。
剔除這種種情緒,剩下的就只是純粹的孤寂了。我們雖不是馬奎斯,但有和他一樣的記者孤寂。
我們必定要在某些時候出走,遠離不同觀點的喧鬧,沈澱各種似是而非,獨自享受知性的愉悅。
我們必定要偶爾進入孤寂,才可能理出事實。‘如果沒當過記者,不可能寫得出來,因為所有的材料都來自於事實。’
至於拉美的百年孤寂,台灣也有,但那是另一個話題了。我衷心期待,同業之中也有個馬奎斯。
2015.0717。圖: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