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要去對岸參觀閱兵,有些報導提到總統馬英九‘震怒’,我突發奇想,如果新聞標題是‘馬英九要連戰踹共’,被踹的共產黨會不會也‘震怒’。
‘震怒’這種辭很八股,有些記者和編輯卻愛用。例如“博聞社”的標題:連戰出席北京9.3閱兵/台灣炸營/馬英九震怒。
明熹宗時,東林黨人楊漣被魏忠賢害死,他在“獄中絕命辭”說:“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對下令殺他的皇帝,還表現一片愚忠。
震怒,就像天子之怒,百官和小老百姓必須視為恩典。現今台灣是民主國家,怎能容許民選首長或公僕們動輒‘震怒’?
但我平心靜氣想了想,恐怕多數時候是記者或編輯加重了語氣。因為,即便不是關於首長的震怒,新聞報導仍然可見各類受訪者的‘痛批’、‘怒嗆’。我就分別舉些例子:
1.1,黃智賢痛批:姚立明是假教師(中時電子報)
1.2,四大基金護盤股市/軍公教聯盟黨痛批:荒唐惡例!(民報)
1.3,北市自來水混濁/李富城痛批柯文哲無能(Yahoo奇摩新聞)
1.4,痛批李登輝作賤自己、媚日/馬英九怒:向國人鄭重道歉(ETtoday)
1.5,無任何掩護?超商內直接噴藥/網友痛批真誇張(自由時報)
‘痛批’,是駡得很狠、很痛快。我發現,一般情況下,記者或編輯會稱‘打臉’;比較級是‘批’,最高級才是‘痛批’。
問題是,記者或編輯如何量化受訪者的怒氣?
2.1,王大陸為女友揪富老爸衣領/怒嗆單挑/2秒後道歉(ETtoday)
2.2,不滿女童不讓座!婦公車上怒嗆抓傷母(yam天空新聞)
2.3,慢飛天使遭勒斃/家屬怒嗆‘我孩子垃圾’/教保員崩潰(ETtoday)
2.3,慢飛天使遭勒斃/家屬怒嗆‘我孩子垃圾’/教保員崩潰(ETtoday)
2.4,推建案遭議員抵制/林佳龍怒嗆要反對者名單(yam天空新聞)
2.5,MLB/被交易到墊底落磯/雷耶斯怒嗆:浪費時間(自由時報電子報)
2.5,MLB/被交易到墊底落磯/雷耶斯怒嗆:浪費時間(自由時報電子報)
同樣是怒嗆,可以是政治人物、偶像、球星,也可以是受害者或加害者。
‘怒’字我理解,就生氣嘛;‘嗆’字,有言辭挑釁的意味,通常是壞脾氣的表徵。我很好奇:大家真的這麼易怒,而且這麼有攻撃性?
又如‘撻伐’,我活了快60個年頭,印象中沒聽人在日常生活說過,只在新聞內容或標題看過。
3.1,AV女優登上悠遊卡面/情色賣點遭各界撻伐(yam天空新聞)
3.2,高中生踩烏龜上傳IG/網友截圖肉搜撻伐(中央通訊社)
3.3,‘想踹醫生’遭撻伐/朱海君鞠躬道歉(聯合新聞網)
3.4,自拍超跑跑山路/駕駛技術爛到網友撻伐(自由時報電子報)
3.5,李登輝投書稱台灣未抗日/洪秀柱:全民撻伐(中時電子報)
‘撻’,是用棍、鞭拍打;事情有這麼嚴重嗎?在 3.5 的案例中,我好奇洪秀柱怎麼會説出‘撻伐’這麼文言的詞,查閱內文,她是説‘口誅筆伐’。
媒體成為背后靈,專門替當事人加重語氣。3.5 的例子更顯示,‘語氣’還會被具象化,硬是成了當事人的言語,很不應該。
2015.08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