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寰先生昨天在臉書提到,現今一些新聞遣詞用字不修飾,口語化到甚至粗俗;不少資深記者頗有同感,紛紛留言討論,舉了不少例子。但,我先聊個文化史的謎團。
唐玄宗時,封演著有“封氏見聞記”,其中一則説:“近代流俗,呼丈夫婦人縱放不拘禮度者為‘查’,又有百數十種語,自相通解,謂之‘查語’。大抵近猥僻。”
這‘查語’是市井用語的一種,‘近偎僻’,正當人家是不用的。但那些縱放不拘禮度的男女為什麼稱‘查’?‘查語’的流通度如何?歷來的研究都還無法揭密。
我翻查原文:講‘查語’的,是宋之問的兒子;向刺史房綰解說‘查語’的,也是名家之子。‘查語’,會不會是流通於‘官二代’圈子的語言?
現今稱人‘咋咋呼呼’,其實應是‘查查胡胡’;既是放誕之查人,又是不知禮法的胡人,所以才有‘查查胡胡’之説?查,本義是浮於水的木頭,另有一義通‘渣’,難道‘查人’竟源自‘渣滓’,是駡人的話?
徐文標題為‘新聞媒體用字一定得口語化或粗俗化嗎?’內文如下:
“蘋果日報的一則即時新聞,我覺得不論標題或內文,用字都值得商榷。作為報紙這樣的大眾刊物,用字遣詞一定得如此口語化甚至粗俗嗎?編輯台和記者可以一起來檢討。
“由此看來,顯然年輕一輩的媒體工作者受網路文字的影響,越來越不重視文字的修飾了!
1,標題:刀槍對‘幹’(火併?)
2,兩‘掛’年輕人(幫)
3,兩方相約‘嗆輸贏’(談判或一決高下?)
4,要約他出面‘輸贏’(解決?)
“畢竟報紙不是ptt或網路聊天室,這些字眼其實都可以較文雅的詞句代替。不是嗎?”
留言區內,我也找個極端的例子:
“今天一早看的洛杉磯台灣時報每一頁的標題都要吐血了,若家中孩子看了怎麼辦才好?
(P1)說北捷是「渣男狂砍」
(P2)時論中的小標題:馬中槍&藍營自戀!
(P6)高國華縱欲五天,吳宗明偷腥
(P6)高國華縱欲五天,吳宗明偷腥
(P8)上校偷吃…病床嘿咻!惡警性侵……高中生拉皮條…喂毒逼債……
“我還沒看影劇版啊!”
語言和文字是有生命的,可以演化。新聞界守望社會,必然也隨著語言和文字呼吸。例如,前幾年之‘小確幸’,各媒體就欣然接受、從善如流。
也就是説,新聞寫作及標題文字是可以推陳出新,甚至出人意表。如果有必須遵循的法則,大概就是避免使用‘查語’吧,它們太猥僻了。
這不止是雅俗之辨,新聞人有時還要明白文字的理據。
例如,台語的‘貴參參’,是價格高如人參,不宜寫成‘貴森森’、‘貴鬆鬆’。又如,‘無三小路用’之‘小’,指精液,我們為什麼非要用這類字詞?
這在新聞系,可以是4~8學分的課。今天,先導言吧。
2015.07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