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新聞台136:上公有記者

1,若是,則足下不過為新聞記者中之一乞兒、一行竊者而己,竟敢廁身於當世著作之林耶! (1903年5月,大陸報)

2,他在新聞界上也創造了不少的模式;至少他還是中國近代最好的、最偉大的一位新聞記者。(1929年2月,小説月報,鄭振鐸)

這兩段文字講的是同一人:梁啓超。我們當記者,千萬要‘寵辱不驚’:被捧,别驕傲;被駡,笑一笑。

緯來日本台近日播‘花燃’,講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我為了查證‘記者’一詞由來,在網路略讀的黄遵憲‘日本國志’,正有許多他對明治維新的觀察。

我老眼昏花,找不到‘日本國志’關於‘記者’的描述,但因線頭來自中國的學術論文,姑且相信黄遵憲就是近代第一個使用‘記者’這名詞的。

黄遵憲晚清曾任駐日公使館參贊,因為他是大詩人,日本文學界很多人請他指教漢文詩,他也有機會透過他們觀察明治維新,吸收了一些日本對西方事物的漢文名詞,可能包括‘記者’。

黄遵憲後來改派駐美,1890年寫成‘日本國志’。再過幾年,他鼓勵梁啓超辦報,並且接觸日本新派漢文詩。

梁啓超在‘新民叢報’發表文章,不自覺間模仿了日人德富蘇峰的文體,所以才引來文首的譏評。駡他的‘大陸報’文章,作者署名‘新民之舊友’,也許還是他的‘新民叢報’老同事。

晚清已有不少報社,記者原稱‘訪員’,據信黄遵憲和梁啓超都已引進‘記者’一詞。但有人主張,遲至1905年,上海‘申報’才在報紙上,以‘記者’代稱‘訪員’。

至於細節,和黄遵憲、梁啓超與新聞界的關係,三者都是大題目,有興趣的同業請另尋幽探勝,我要改聊杜甫了。

安史之亂後,杜甫全家輾轉流離到了成都,靠當地長官嚴武幫忙,在浣花溪畔建了草堂棲身,過了幾年清苦但安穩的日子。

稱杜甫為‘杜工部’,就是嚴武向皇帝荐舉他為‘工部員外郎’。尚書如部長、侍郎如次長、郎中如司長;員外郎論起來約是科長,但也有薪水、職等比照郎中的。

杜甫只是占缺,不必到長安上班,薪水也有限。公元765年嚴武死了,杜甫也離開成都,往重慶方向移動,開始人生最後的漂泊。在雲安,他的長詩‘客堂’有這樣的句子:

上公有記者,
累奏資薄祿。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嚴武曾封鄭國公,故曰上公。記,謂記念舊交。”下句,就是講嚴武幫他當了官,可以領些微薄的薪水。

杜甫是‘詩史’,以詩報導。這最早出現的‘記者’,他不是講我們這些記者,但也是。

我們念情,對世情念念不忘,和杜甫一樣;所以當了記者。

2016.0404。維基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