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新聞台120:歷史定位

‘outlet’又變成專有名詞了?我林口租屋處斜對街今天開一家,不稱它‘outlet’還不知要稱它什麼。它是‘三井’開的;我不喜歡三井和辜家,一點點仇富,一點點責怪。

台灣剛成為日本殖民地,三井就急著來賺錢了,後來獨家進口鴉片,辜家代理銷售。

我讀的一些現代野史顯示,日本在中國發動戰争前後,三井也透過軍方找生意做,把占領區的物資弄回日本。

台灣的辜顯榮那年代也到過中國,周旋於北洋軍閥。有些小説提到此事,認為辜顯榮没有自己的角色,背後仍是日本人。

我討厭三井和辜家嗎?還不至於。但是,我没有感覺他們對台灣的歉意。

以前在報社,我弄了一個專案小組,花一年採訪,寫成‘鹿窟事件五十周年’特别報導,挑選呂赫若最後的生死成謎為主軸,其中一大部分是他和辜家的故事。

辜顯榮長子辜岳甫早逝,遺孀辜顏碧霞撫養辜濂松等子女,呂赫若當過家庭教師。

‘二二八’時,呂赫若為記者,之後左傾。白色恐怖時期,呂赫若躲進鹿窟,辜顏碧霞因資助他旅費而被捕入獄。

我們處理兩人情愫很慎重,特别向辜濓松打過招呼,他還大方出借媽媽嫁入辜家的幾張照片,豐富了我們的報導。

不過,我還是不喜歡辜家。他們在台灣風光了百來年,其實風評一直不佳,現今媒體倒是擅捧財團,很少提及他們的不堪。

三井也一樣。去年還是前年,台灣還播了當年三井老闆娘傳記體的日劇,提到從台灣買樟腦丸等等,就是不提賣鴉片。

‘outlet’是‘清理庫存、廉價出售’的意思,也被翻譯成‘暢貨中心’。三井這家,政府和媒體都很捧場,我仍然没聽到一聲抱歉。

1,鹿窟五十周年專題三篇:
http://old.ltn.com.tw/2002/new/sep/2/r-deerhole1.htm

2,維基百科辜顯榮:

2016.0127。三井網站事業圖。

新聞台119:報紙駡老闆

新聞媒體相互攻訐,在台灣並不罕見,常常只是老闆彼此看不順眼,拿社會公器當炮火,逼著記者和編輯上火線。對此,新聞人有可能反撲,在自家媒體駡老闆嗎?

高陽的‘粉墨春秋’提到,汪精衛於南京另組政府期間,上海具官方色彩的‘國民新聞’,曾以社論大駡汪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周佛海,但‘國民新聞’董事長正是周佛海。

高陽説,這起報紙駡自家老闆的怪現象,‘古今中外所無’。但當事人之一的胡蘭成,在自傳‘今生今世’説,‘國民新聞’是他辦的,還説他鬥了周佛海。

這事有點複雜,我綜合資料,當新聞野史,也當成説故事。

汪精衞在日本占領區組政府,手下分三派:汪太太攬權,人稱公館派;另兩派首腦分別是陳公博、周佛海。主要的爭鬥在周佛海和公館派。

‘國民新聞’應是汪政府出資辦的,周佛海掛名董事長,李士群提供房舍掛名社長,胡蘭成掌言論任總主筆。

胡蘭成,就是和張愛玲談戀愛的那位,公館派。李士群,特工頭子,原是周佛海手下,漸被胡蘭成拉向公館派。

某日,周佛海與日本簽立經濟協定,‘國民新聞’隔天社論指名道姓,痛駡他喪權辱國。汪政府中,周佛海為此請辭財政部長;放行這篇社論的胡蘭成,也丟了宣傳部次長之職。

依胡蘭成説法,這篇社論的作者,是陶希聖投奔蔣介石所留下的學生鞠清遠,但他看過文章才發排。另依高陽説法,這是李士群授意,發動對周佛海的攻撃。

利用報紙駡老闆,看來是胡蘭成和李士群聯手,但兩人後來也鬧翻。‘粉墨春秋’描述,李士群逼殺吳四寳,胡蘭成與吳妻有情愫,又透過日本人毒殺李士群報仇。

有些資料顯示,當時蔣介石陣營在重慶的國民政府,也曾派人混入‘國民新聞’高層。也許,報紙駡自家老闆是國民黨搞出來的?在台灣的國民黨,去年啓動‘國民新聞吧’,但願讓人不怕怕。

至於挨駡的報老闆周佛海,也是中國共產黨創黨元老,汪精衞政府後期又暗中向蔣介石投誠。抗戰後,他被判死刑,蔣介石特赦改無期徒刑,1948年病死於監獄。

2016.0123。互動百科圖:周佛海。

新聞台118:手滑

我們當記者看多了惡法,因此我向來建議,儘量不鼓吹守法。今日與新聞界舊友交換意見,提及‘手滑’,是關於刑罰另一種想法。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云:“慶曆中,有近侍犯法,罪不至死,執政以其情重,請殺之。范希文獨無言,退而謂同列曰:‘諸公勸人主法外殺近臣,一時雖快意,不宜教手滑。’諸公默然。”

慶曆,宋仁宗年號;范希文,范仲淹。‘不宜教手滑’的意思是,不要讓皇帝殺人殺上了手。

蘇轍‘龍川别志’另有較詳細的記載:高郵知軍晁仲約為了百姓,慰勞大盜張海,事後富弼和范仲淹爭辯,宋仁宗聽了范仲淹的話,不殺晁仲約。

富弼不爽,范仲淹私下對他説:“……吾與公在此,同僚之間,同心者有幾?雖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輕導人主以誅戮臣下,它日手滑,雖吾輩亦未敢自保也。”

富弼始終不以為然。後來奉使契丹,自河北還,及國門,不許入,他不知道皇帝是不是要殺他,徹夜徬徨,想到范仲淹不讓皇帝‘手滑’,遶床嘆曰:“范六丈,聖人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范仲淹,怎能不是聖人?且先來首他的‘御街行’: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捲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范仲淹也是大文豪。我因而猜想,是他創了‘手滑’一詞,稍後司馬光作‘資治通鑑’,把它套到晚唐杜悰口中,同樣用來‘防止皇帝殺人太過上手’。

杜悰,杜牧的堂哥、李商隱的表哥,唐宣宗的女婿,綽號‘秃角犀’,譏他是名不副實的無角犀牛。但‘於大議論往往有所合’。

這位杜悰,也是在其它重臣支持皇帝殺人時,跳出來説:“天子年少,新即位,兹事不宜手滑。”

依司馬光‘資治通鑑’,這年少天子是唐武宗。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説是唐懿宗,情節也不同。另外,‘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杜悰都没有説出‘手滑’兩字。

現今没皇帝,‘手滑’自然必須重新定義。

有新聞説,某義務役男捧著馬英九照片扮孝男,軍方考慮法辦,我與舊友商略。

扮,畢竟不是披麻戴孝;侮辱三軍統帥之罪,也不知軍方先前有否充分教育。我因此主張,軍紀處理即可,不必法辦。

記者,別讓政府手滑。

2016.0122。維基百科圖。

新聞台117:立委年輕時

林錫山剛當立委很清純,對我説他會擺脫傳統的派系和買票,後來卻因不買票而落選,改任立法院秘書長,直到現今被控收賄。

1988年我首次採訪立委林炳森,是因為他在立法院打了民進黨委員,民進黨支持者挑定某日,由全省各地搭火車到彰化,要到林家興師問罪。

林家在彰化往花壇的台一線旁,但須右轉鄉道再左轉產業道路,還要轉進田中央。當天從省道右轉開始,林家幾乎十公尺一哨,民進黨群眾敗興而返。

地方記者其實也是政治觀察者。1986年我在中央日報跑雲林縣,見證消防車噴水驅散選舉狂熱群眾,導致民進黨朱高正聲勢大漲而當選立委。

1987年5月30日,朱高正和尤清、王義雄密議搶麥克風,朱高正首跳立法院主席台。1988年4月7日,朱高正對立法院長劉濶才揮拳,國會從此動口也動手。

林炳森是彰化縣紅派要角,很有草莽氣息,在立法院對民進黨出手,他的國民黨同志紛紛叫好。我已在聯合報跑彰化,就跑了全省動員嗆林家的新聞,雷聲大雨點小。

林炳森草根出身,但思路很細,看出國會生態已劇變,1989年就決定交棒長子,由國民黨提名27歲的林錫山參選立委。

我有時晚間騎達可達小機車,到田中央的競選總部,和林家父子邊吃米粉邊聊天。林炳森抽大盒大衛朵夫,當年罕見,每盒號稱兩百多元。我被敬過幾根,林錫山那時不抽菸。

林錫山小我6歲,和我常在月光下聊,例如聊到作主之日就不會買票。他當選並於隔年就任後,我還在彰化大半年,他幾次和我談國會都興高釆烈,特別強調與林志嘉等形象牌年輕立委交好。

1990年我調跑台北縣前,林錫山在彰化就介紹我與林志嘉認識,很熱誠,也看出他對清明政治的憧憬。他與王金平走近,也和林志嘉有些關係。

1995年我在中時晚報負責中部,與林錫山還通過電話,事後突然收到郵遞來的兩瓶百齡譚,原來他還是染了一些習氣。又後來,他立委落選,傳言林炳森怪他不聽話,或許是買票不力。

1992年的立委選舉,國民黨在台北縣提名的趙永清,也曾對我説了類似林錫山説的話。趙永清背後是中和林江派。他那年對我説,他無法在第一次就改變長輩和派系,但自主以後保證不買票。

那年,林江派花了不少錢,趙永清在立法院的綽號‘228’,指花了2億2千8百萬元,但他力求上進,推陽光法案,有‘小太陽’美稱。又後來,他加入民黨,淡出後持續作公益。

老了,隨想亂記。

2016.0120。維基百科圖:議會暴力,羅馬刺凱撒。

新聞台116:唾棄

黃安揚言年前回台灣開記者會,有人討論記者是否集體抵制,我覺得由個別媒體判斷,畢竟IS的言行也有報導的價值。至於公眾人物如台南市長賴清德‘唾棄’黃安,反而有討論的必要。


對人吐口水,有些判決顯示是‘公然侮辱罪’。如果這行為是非法、不道德的,聲稱‘唾棄某人’也不會是道德的。記者報導黃安的不道德,也報導賴清德可能的不道德,但不要自己跳入戰場。


旁人打噴嚏,西方有些國家的習俗是對他説:“God bless you!”原因是打噴嚏時聖靈會暫離身體,必須請上帝保佑,防撒旦或惡魔趁虛而入。另一説,是公元6世紀某教宗處理傳染病,所規定的禱詞。


中國古代,對付打噴嚏另有一套儀式:吐口水。


終風且暴,顧我則笑。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終風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願言則嚏。
曀曀其陰,虺虺其雷。寤言不寐,願言則懷。
這是‘詩經.邶風’的‘終風詩’,撇開道學,就是講男女情愛的。言,我也;‘寤言不寐,願言則嚏’,已經睡不著了,還因為對方想念我,害我一直打噴嚏。


這種理解,是依據東漢鄭玄的‘毛詩箋’。在2000年前的漢代,人們相信打噴嚏是因為有人想念,會自己説聲‘人道我’。


到了1000年前的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説:“今人噴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說我’,婦人尤甚。”噀唾,就是吐口水。


新聞寫作另有‘唾手可得’、‘垂手可得’的争議。‘唾手’是朝手心吐口水,很容易;‘垂手’是放下手,不費力。


‘唾手可得、唾手可取’的用法較早,教育部‘成語典’有此則,但也另起‘垂手可得’一則。遇到這種
情况,各媒體仍宜自行統一用法。

2016.0118。維基百科圖:打噴嚏。

新聞台115:度量

蔡英文愛講的‘最後一哩路’(Last Mile),長約1.6公里,走了4年。她謹慎使用‘哩’字,是‘英里’,而非‘公里’或‘海里’。


‘國際浬’相當於‘海里’,1浬=1.150776哩。


‘最後一哩路’指長途跋涉的最後一段旅程,引申為完成一件事情最後、最關鍵的步驟。通信行業常用,描述機房交換機到用戶計算機等終端設備之間的連接。


常用的度量衡分屬長度、面積、重量等4類,又各自有美制、英制、公制、台制、市制等。


這方面的新聞寫作,首要原則應是:同1稿件只容許同1種度量衡制。例如,‘長3公尺、寬2英寸’的寫法就不妥,會讓讀者忙著換算。
‘吋’指英寸或美寸,可寫3吋、3英寸,不寫3英吋;
‘呎’指英尺或美尺,不寫英呎或美呎;
‘哩’指英里或美里,不寫英哩或美哩。
‘浬’指國際浬,因為和海里相當,通常已被視為海里,但航空界仍然使用。


依前述原則,也不該有‘3海浬’的寫法,要就寫‘3海里’,或是‘3浬’。


民間有市制和台制,如市尺、台尺,又如市斤、台斤。


只寫3尺或3斤,指金門還在用的3市尺或3市斤。如果是台制,就必須寫明3台尺、3台斤。


1公尺是3尺,但1公尺又是3.3台尺;
1公斤是2斤,但1公斤又是1.67台斤;


如果把(市)斤當成台斤、(市)尺當成台尺,量大的時候就會有很大的誤差。
面積度量衡中,公制的‘公頃’和台制的‘甲’並不相當。


1公頃是100公畝,1甲只約97公畝。如果某農地重劃面積100公頃,新聞報導是100甲,相差就會超過300公畝。

2016.0117。維基百科圖。

新聞台114:反脣相稽與腹誹之罪

選舉新聞中,有一大部分是無聊的言詞爭議:甲方説A,必有乙方説B。那麽,‘反唇相稽’、‘反唇相譏’,哪個對?答案是:都對,都錯。


都錯,是因為教育部‘國語辭典’和‘成語典’中,採用正體字‘脣’。也就是説,‘嘴脣’以及相關語詞,例如‘脣亡齒寒’、‘脣槍舌劍’,都不應該出現‘唇’字了。


都對,是因為成語並非一成不變。剛開始的‘反脣相稽’,‘稽’字是計較,有求其同異的辯論意思。‘反脣相譏’,顧名思義是言辭上的嘲弄,可視為和‘反脣相稽’不同的成語。


針對甲説A,乙‘反脣相稽’説了B,則A與B可能是政策的不同觀點。如果‘反脣相譏’,則A與B多半只是候選人互揭的瘡疤。


反脣,有時没有‘相稽’或‘相譏’,只是嘴皮動了一下,不出聲,腹誹而已。在2000多年前漢武帝那時代,死罪。


‘史記’有‘酷吏列傳’,司馬遷挑了10人,但以最長的篇幅記錄張湯的作為。他另於‘史記·平準書’批判了張湯首創的‘腹誹死罪’。


漢武帝和搞司法的張湯商量發行‘白鹿皮幣’,一小張40萬錢,有如現代某些國家超高面額的紙鈔。財政主官顏異反對,被張湯究辦。


張湯調查,其它財政官員討論時,顏異雖未出言反對,但‘微反脣’,嘴皮動了一下下。張湯因而上書漢武帝説,顏異位列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罪該論死。


倒楣的顏異,就這樣死得不明不白。司馬遷説:“自是之後,有腹誹之法;以此,而公卿大夫多諂諛取容矣。”


顏異,不是死於顏色有異,而是‘微反脣’就喪命。比起‘反脣相稽’或‘反脣相譏’,‘腹誹’之罪更加可怕。


■新聞台:omeosad.blogspot.tw
2016.0108。維基百科圖:脣。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新聞台113:住持與方丈、和尚與尼姑

朱立倫拜訪法鼓山果東方丈,總統大選前自是新聞,我也聊聊和宗教有關的新聞寫作,敬請同業不吝指正,共同圓滿不周延處。

以前新聞只稱‘耶誕節’,不稱‘聖誕節’,原因是衞道人士認為,只以耶穌誕辰為‘節’有爭議。

但我觀察,近年道教或民間信仰已泛稱各種‘聖誕’,沒有必要視‘聖誕節’為新聞寫作禁忌。

以前之神明遶境,新聞寫作也略有規範,基本上以‘大神’為遶、‘小神’為繞。但我觀察,近年民間都稱遶境,新聞寫作也可從俗。

‘寺廟’是複數型態的集合名詞,單一宗教建築不可能是‘寺廟’。在一般情況中,‘寺’是佛教、‘廟’是道教建築。

古代,廟用來祭祖,如‘太廟’,道教借用稱呼。道教及民間信仰另有宮、殿等,隱然和所供奉神明的位階有關。

寺,古代是政府機關,如司法之‘大理寺’、典禮之‘太常寺’、外交之‘鴻臚寺’。東漢首自西域迎來佛教法師,暫住‘鴻臚寺’,隨後另建專門講經處所名為‘白馬寺’,‘寺’便由佛教借稱。

果東,為法鼓山方丈和尚。和我同是基隆人,大我一歲,我師大附中學長。和尚、方丈,新聞寫作也各有規範。

我們寫新聞、下標題,儘量不稱‘尼姑’,因為它源自‘三姑六婆’這個被負面化的語詞。

三姑指尼姑、道姑和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在某些特定的時代和環境中,被指稱經常出入閨門而道長說短。

佛家女眾對這負面稱呼或許無憎無愛,但我們要學習尊重。

有人另寫‘女尼’,這是疊義,‘尼’已是女眾。這就像寫‘未成年少女’;難道有‘成年少女’嗎?

‘和尚’一詞,我們也常誤用、濫用。

‘和尚’有點像出家人的老師,有些人主張‘和尚’自己不必是出家人,但多數時候我們是在佛教裡界定他。

也就是說,修行深厚的佛教宗師或領袖,才尊稱為‘和尚’。

我們更常忽略,女性的和尚其實應該被稱為‘和尚尼’。

如此一來,不能隨便稱出家男眾為‘和尚’,所謂的‘假和尚’,更不知所云了。至於法鼓山的方丈,當然可以稱‘和尚’。

另外,佛教界似乎不反對用‘僧尼’來泛指出家男女眾,我們或可援用,總比胡亂稱‘尼姑和尚’好。

信佛教,我們常講皈依‘三寳’,就是皈依佛丶皈依法丶皈依僧。僧,因而也被稱為師父。

有人在家修行,是居士;有人剃度出家,年少的是沙瀰丶沙瀰尼。

年滿廿的出家眾,如果受俱足戒,就是在頭上點了三個戒疤,男的稱比丘,女的稱比丘尼。

至於和尚丶和尚尼,如前所言,是聖嚴、證嚴之流的大宗師,有時徒弟尊稱座師或住持,也稱和尚丶和尚尼。

大小和尚之分,也不是指年齡。有一種説法是:‘去惡存善’還只是小和尚,‘善惡同去’才是大和尚。

台灣的佛教領袖,有‘上人 、法師、老和尚’等各種稱呼。果東是法鼓山領袖,謙稱‘和尚’。

先説‘住持’。它是住守、護持的意思,被用來稱呼單一佛寺的‘管理者’。小佛寺的管理者未必是有修為的和尚,有時只是一般的比丘。

‘方丈’,一説源自維摩詰居處長寬高各一丈,有修為的和尚心響往之。早期佛寺有‘方丈之室’,管理者居之,‘方丈’因而也是一或多個佛寺領導者的稱呼。

法鼓山佛寺不止一處,稱領導者為‘方丈’,恰如其分。因而,果東為‘法鼓山方丈’,他也是法師、和尚,將來或是上人、老和尚。
2016.0107。維基百科圖、説:
法鼓山山徽。整幅圖形勾勒出佛陀轉法輪時的手勢,名為說法印,示意眾生諸般纏綑已獲消解。山徽左側為山形,右側則似一人打坐。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新聞台112:半吊子

總統候選人電視剛辯完,新聞媒體就有各樣評論,例如‘半調子經濟專家’。依教育部國語辭典,‘半調子’應為‘半吊子’。

半吊,一吊之半。古時串錢為吊,一吊千枚;半吊五百枚,狀鬆垮。

‘二百五’之詞源眾説紛云,其中一説和‘半吊子’有關。‘二百五’為‘五百’之半;半吊之半,更加鬆垮。

‘祭吊、吊唁’,教育部國語辭典只作‘祭弔、弔唁’。

上古野葬,覆以樹枝,眾人帶弓箭協助喪家驅趕野獸,是為‘弔’。又,弔生為唁,弔死為弔。

輓聯之‘輓’,引導的意思,不作挽聯;教育部國語辭典亦無‘挽聯’。

現今中國常用‘吊唁、挽聯’,但新華社新聞寫作仍作‘弔唁、輓聯’,新華網外稿則多‘吊、挽’。

‘提心弔膽’,教育部成語典亦有‘提心吊膽’。又如‘膽戰心驚’,教育部成語典仍通‘膽顫心驚’。

遇通用,各家媒體仍宜各自統一用法。

上吊身亡之‘吊’,懸掛。‘掉書袋’指引經據典,是書自袋中而落,不作‘吊書袋’。

2016.0103。維基百科圖:
中國戰國時代的刀錢、布錢與方孔錢,皆可串。

新聞台111:泰山、玉山、廬山

張泰山無法在台灣的職棒容身,際遇讓人唏噓,跑體育的新聞同業定有好觀點,我只能説球團們‘有眼不識泰山’。

一些給小朋友讀的成語故事,把‘泰山’說成巧手魯班的徒弟,魯班沒能看出徒弟技藝之高,便自稱‘有眼不識泰山’。

有的更離譜,説魯班因而自殘一目,現今木工尊敬祖師爺,測量也常閉一目。

我讀清代崔灝‘通俗篇’,‘不識泰山’條內並無魯班相關情事,只提西晉劉伶‘酒德頌’云: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

劉伶是‘竹林七賢’成員,他的‘不識泰山’,是指‘大人先生’喝了酒的境界,一般人達不到。

宋代老蘇、蘇洵把這境界拉低,並且創造另一成語。他在‘心術論’説:“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登泰山而小天下’也有點怪,爬山的是孔子,替他説這句話的卻是素未謀面的孟子。

孔子的‘泰山’,和死亡有關。有天早上他直唱:“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七天後就死了。

明末左光斗寃死獄中,史可法就曾親書‘泰山其頽’,很是悲痛。

有人誤把‘玉山’當‘泰山’,喝醉酒之‘玉山頽矣’説成‘泰山頽矣’,會死人的。

另一個‘竹林七賢’成員嵇康,長得高又帥,‘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這‘玉山’是如玉之山,不是真的山;後代醜黑飲者竟也自稱‘玉山頽’,斗膽!

又,大蘇、蘇軾有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同樣的‘不識’,‘廬山’和‘泰山’也不能搞混。

至於稱妻之父‘泰山’,宋代晁説之認為有兩種來源,一是泰山有個‘丈人峰’,另一是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的唐玄宗封禪故事。

忘了先講,前述地名之‘泰山’,是指位於現今山東省的東嶽。公元725年,唐玄宗從西邊長安到泰山拜拜,陪行官員很辛苦,每人升一品。

封禪史是宰相張説,他把女婿鄭鎰帶上了,事後從九品驟升至五品。玄宗覺得怪,鄭鎰支支吾吾,一旁伶人黃幡綽曰:“此泰山之力也。”

丈人厲害吧?這是稱妻父‘泰山’和‘岳丈’的由來。但宋代晁説之另外批評,稱妻母‘泰水’、稱妻之叔伯‘列岳’,謬誤愈甚。

新北市泰山區的地名,沿自轄內‘頂泰山巖’、‘下泰山巖’兩廟。這‘泰山’,是顯應祖師在福建永春弘法處,不是山東那座山。

北宋末至南宋初,有兩名僧人先後在福建永春、安溪弘法,圓寂後逐漸被道教化,一為清水祖師、一為顯應祖師。

兩位祖師也被信徒迎來台灣,三峽祖師廟供奉的是清水祖師,‘頂泰山巖’、‘下泰山巖’供奉顯應祖師。

另外,關於人猿‘泰山’的電影,1918年默片以來,或稱已有四十七部,我也不知看過的是哪幾部。

我好奇的是,網路有人説,‘Tarzan’這詞已被英國作家後代註册為商標,並稱‘泰山’因而也不能濫用?

最後再談一下張泰山。雖説球團在商言商,却也可以試著向累積一定成就的球員致敬,畢竟牽動的是球迷的心。

台灣棒球維基館:張泰山
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BC%B5%E6%B3%B0%E5%B1%B1

2015.0102。維基百科圖:泰山電影海報。

新聞台110:阿嬤呢?

淡水阿嬤爆紅,台灣人苦中又得一樂。但教育部辭典説,找不到‘阿嬤’。

‘阿嫲’或‘阿嬤’,是台灣人對祖母、外祖母、老婦人的稱呼,但教育部‘國語辭典’和‘閩南語常用辭典’都只取‘阿媽’,勉強列‘阿嬤’為異用,新聞寫作或許必須討論、修正。

我見過討論台灣語言和文字的文章,印象中也是和教育部的主張一致。也就是説:指稱祖母、外祖母、老婦人時,寫成‘阿媽’;指稱伯母,或與母親年齡相當的婦人時,寫成‘阿姆’。

‘阿媽’和‘阿姆’如果不分,對上了年紀的婦人可能不禮貌。例如以2、30歲年輕人來看,50歲婦人只是‘阿姆’,不應該假設她們是已有孫子的‘阿媽’。就輩分而言,‘阿媽’高了‘阿姆’一輩。

日式台語中‘歐里桑’、‘歐巴桑’,應該也是指稱與父母親年紀相當的。同樣以2、30歲年輕人來看,5、60歲的父執輩是‘歐里桑’,70多歲如宋楚瑜、王金平,就不太是了。

新聞寫作也常出現‘奶奶’。我以前和記者討論,‘奶奶’一詞自然可用,但如果報導或側寫的明顯是本省籍婦人,仍應該稱‘阿媽’。

這是寫實,和省籍情結無關。我就有外省籍朋友,他們稱‘姥姥’而非‘奶奶’。又,宋楚瑜不稱‘10元便當奶奶’、朱立倫不稱‘淡水奶奶’,也證明這就是稱謂上的寫實。

台灣媒體也接受了‘習大大’的用詞,有些怪。‘大大’,是某些地區對祖父的稱謂;即便網路另有新義,我們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不必太親暱。

2015.1228。維基百科圖:阿媽。

新聞台109:我的無知無感

報禁取消那幾年,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報紙版面也增加了。我正在彰化縣替聯合報跑府會,特別記得兩則和稅捐有關的報導。

1989年某日,我第一次去稅捐稽徵處拜訪,拿到處長歐陽莉的名片就深呼吸。我覺得,這位溫文儒雅的先生竟有女性化的名字,可能有報導所需的素材。

所以我就聊他名字而非稅捐,他也侃侃而談‘歐陽
、歐、陽’這三姓的關聯。原來,日本當年在中國占領區禁姓名四字;複姓‘歐陽’者,有的採單名,有的改單姓‘歐’或‘陽’。

我的第一條稅捐新聞因此和稅捐無關,而是‘歐陽
、歐、陽’要在台北成立聯合宗親會。那時版面大,這則由地方記者跑出來的‘爛’新聞,竟然上了全國版。

後來我便常去找歐陽莉先生聊天,總算漸漸進了稅捐新聞之門,聯合報有次推出‘寳島版’,竟也要我這小記者寫篇關於稅捐的雜文。

那時我已調到台北縣,以‘中華民國萬萬稅’一文交差,漫談‘稅’、‘捐’、‘費’,內容自然‘淺入淺出’,騙了稿費而已。

前陣子行政院的刺激消費方案讓我很難過,我不止不很懂稅捐新聞,更不懂經濟新聞。我想,那麽多在底層掙扎的窮苦人家,沒錢旅遊、沒錢換冷氣或電視機,誰能受惠?

像22k,政府當初是要幫助大學畢業生就業,補助企業發給薪資,結果是企業界爭相降低起薪。我又想,這又像明末清初黃宗羲的‘定律’:政府初始的善意作為,常常帶給人民更大災難。

‘黃宗羲定律’主要在説明稅制的不合理,特別是農民稅:政府為了減輕農民負擔而調整稅制,但歷史證明,隔一段時間之後,農民的負擔卻加重了。

例如,唐代‘租庸調’課的是土地、人頭和戸稅,稅改把人頭稅納入土地稅,表面上兩稅合一,接續的政權卻又另立名目徵人頭稅。

除了此例,黃宗羲還提到明代‘一條鞭’稅法,支持了他的論點。中國清華大學教授秦暉首稱‘黃宗羲定律’,中國前總理溫家寳在公開談話引以為戒,任內並廢止了農民稅。

記者究竟能做些什麽?稅捐,不懂;經濟,不懂;人權,不關心……。我愈老愈慚愧,竟然當了無知無感的記者:無力批判政府,又無情地背對底層同胞。

2015.1228。維基百科圖:落淚。

新聞台108:信口雌黃

記者的悲哀之一,在於必須忠實報導政客們的胡言亂語。例如總統候選人要電視辯論了,我們能說他們信口雌黃嗎?

雌黃,是古代‘修正液’,用來塗改文字的礦物。西晉王衍很能清談,義理相礙都轉得回來,當時人稱‘口中雌黃’,有褒義,但現在已是貶義。

信口雌黃的這位王衍,稱讚郭象的口才‘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因而又有了‘口若懸河’的成語。

‘信口開河’、‘信口開合’,在教育部‘成語典’是通用的。

我稍查,它始用於元代戲曲,先有‘信口開呵’、‘信口開合’,受‘口若懸河’影響,‘開合’又成‘開河’。

如果通用,我仍然主張各家媒體宜統一用法,不要困擾閱聽者。

‘惹事生非’、‘惹是生非’,教育部‘成語典’也是通用。

但,一如支持‘開合’,我傾向支持‘是非’。試問:‘口是心非’,能寫成‘口事心非’嗎?

‘每下愈況’、‘每況愈下’意思不同,但實際已被混用。指情況惡化,當然是‘每況愈下’。

‘每下愈況’語出‘莊子’,講市場管理員踩住豬,從豬小腿就可判斷肉多肉少。

有些媒體和新聞主管不分青紅皂白,硬把記者的‘每況愈下’改成‘每下愈況’,弄巧成拙事小,更侮辱閲聽者學養。

但我真的見過記者把‘琶琵別抱’寫成‘枇杷別抱’,這算寫了錯別字,還是用錯成語?

相對於錯字、別字,新聞報導中的成語,比較不講究,可以採行通俗用法。

不過我向來建議,除非評論,或是引述,報導中儘量少用成語。

記者可以在評論和特稿中,稱讚總統候選人口若懸河,或勇敢批判他們信口開合、信口雌黃、口是心非,報導中就不宜夾敘夾議,除非引述評論員的談話。

2015.1225。維基圖:雌黃。

新聞台107:天生反骨

高速公路匝道限速40公里,如果進入主車道才開始加速,後方盡是100、110的快車,必然十次車禍九次慢。誰來挑戰政府?

記者像牛仔,牛仔很忙。所以,今晨讀新聞得知‘水電瓦斯繳費可對統一發票獎號’,我就沒有浪費心力猜想:記者促成了改變?

我常說:“政府講的,我一個字都不信。”這論述有邏輯謬誤,至少不夠精確。我應該說:“政府每次宣布政策或行政措施,我都不相信它是對的或完美的。”

以雪山隧道速限為例,政府和專家都堅稱設計最高為90km/h,‘安全不容挑戰’,2006年通車並無緩衝值,超過70km/h即開罰;2008年3月16日起放寬至80km/h,2010年11月起放寬至90km/h。

好吧,記者雖然不夠專業到可以討論道路設計與速限,至少2006年不必附和政府,大力配合宣導雪山隧道速限70是為了某些道德理由。

如果當初多些記者群起挑戰或質疑,2006~2010的駕駛人就不必委屈了。要知,受影響的不止駕駛,還有乘客,那可能是數千萬人的委屈。

有人或許從公共行政的角度,支持行政措施的漸趨完美;但,記者就是不應該站在政府那邊。如果沒有能力挑戰原始速限70的不合理,記者至少不能附和‘70才安全’。

記者最早也說‘不得’行駛高速公路路肩,現在有些路段開放了,原來是‘不得任意’。記者不能一開始就相信行政措施是完美的;要質疑,要挑戰。

我也鼓勵過地方記者,小如紅綠燈和鄉鎮道路速限,只要有民怨,我們就該拚命去釐清問題,或許造成改變。

如果‘水電瓦斯繳費可對統一發票獎號’,為什麼現在才開始?我意思是:即使不是不合理,記者也‘應該’早早促成朝向良善的改變。

交通之外,地政、都計和稅捐都和人民權益關係密切,多數記者卻‘敬畏專業’而疏於關切。對,我們連專家都該挑戰,最簡單的方式是再訪問不同立論的另些專家。

新聞寫作上,記者應捨棄‘B for A’的語法。因為習慣‘為了B而A’這種寫法之后,記者會失去判斷和批判的能力,輕易相信受訪者的謊言。

例如:“為了照顧弱勢族群(B),政府決定加稅(A)。”記者不僅無法思辨加稅的合理性,還先為可能的惡行冠上道德理由,誤導閱聽大眾的判斷。

最後,我説的‘政府’是廣義的,至少包含行政、立法、司法。例如前兩天立法院三讀通過一些法案,我們也不宜輕率拍手;因為我們是記者,先要質疑。

2015.1220。維基百科圖:巴爾的摩港口隧道。


新聞台106:誰有不平事?

有幾年,自由時報編輯部不以‘台灣首富’稱郭台銘,因為他可能不是、林榮三可能才是。林先生對此倒沒有正式的談話,但他極不高興被稱‘黒金’。

是沒錯,黑是黒、金是金,不該混為一談。由黒入金易,由金入黒幾無所聞。富人不必黑也不必從政,就可以是‘金權政治’的共同主角。

至於‘首富’,不應視為虛名。

唐玄宗從含元殿望向南山,白龍盤於山頂,但大臣都説看不見。長安首富王元寳被叫來,他說看到一團白,不知何物。

大臣問:“王元寳為何看得見?”玄宗曰:“我聞至富敵至貴。朕天下之主,而元寶天下之富,故耳。”

這也難怪普丁認為川普是可交的朋友。鉅富,確實會有一些能耐,即使於現今社會,由於新聞媒體推波助瀾,影響力更加驚人。

王元寶本叫王二狗,買賣絲布失利鬧自殺,唐高祖所封的‘財帛星君’李詭祖現身,送他元寶,還指點改做琉璃生意,果成至富。

富人有能耐又如何?記者遇上愛高談濶論的,不必‘有言必錄’,陷於‘權威取向’的謬誤。

要知,許多個王元寳仍只是王二狗,不是哲學家、思想家,他們的意見甚至極為膚淺,不應成為報導的內容。

面對富人,記者尤其不能卑躬屈膝;‘聖經’此時可以來堅定意志。‘馬太福音’:

耶穌對他的門徒們說:“我確實地告訴你們:富有的人進入天國會很困難。我再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眼,比富有的人進入神的國更容易呢!”

對於黒道出身的政客,或黑二代、黑三代,新聞媒體的表現也惡心。例如中部某黒,他家婚喪喜慶竟常成新聞大事。

如非必要,記者不必挑釁黒政客。但,如非絕對必要,記者更不必報導黑政客。

‘黑金政治’或‘金權政治’,主角之一必定是爛政客,記者要揪出他們。

這方面,我要向‘壹周刊’致敬,要向‘狗仔隊’新聞同業致敬。至於政治記者朋友們,請加油。

2015.1219。維基百科圖:郭台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