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新聞台082:滑稽的記者

擅於採訪的記者,有什麼特質嗎?歐米歐想了好一陣子,才說:“隨和。”

他説:“隨和,並不那麽容易。隨是隨侯珠、和是和氏璧,是春秋時代的二寳。要有明珠、寳玉的材質和溫潤,才稱得上隨和。”

“採訪不是咄咄逼人,不是提出尖鋭問題讓對方下不了台。”歐米歐說,

“記者先要有一定的涵養,這是材質;訪談要有本事讓對方如沐春風、掏心掏肺,這是溫潤。合起來,就叫做隨和。”

隨和,不是指那些受訪的名人不擺架子?

“不,那些人連風趣都談不上,怎麽可能隨和?人無風趣官多貴,這句話在很多領域都適用。”

風趣不就是幽默嗎?我看有些政治人物或公眾人物也很幽默啊。

“和隨和一樣,幽默其實很不容易。林語堂把英文 humour 翻譯成幽默,雖然改變了幽默的傳統定義,但是我覺得擺脫不了關聯。”歐米歐解釋:

“幽是暗、默是寂,要能穿透光線和聲音的限制,才能說是懂得幽默。林語堂的幽默,我覺得就是切中人心幽微處。

“風趣又不同了,比幽默更高檔。幽默是個人修為的表現,僅僅如此;風趣的‘風’字,強調了影響。”

這我讀過,歐米歐以前討論風骨的文章:

風之有骨,如同風之有刺、風之有足、風之有鼻、風之有神、風之有色、風之有采、風之有儀、風之有姿,都沒有什麼好奇怪。

風之刺當然用來刺人,‘風刺’就是我們現在寫的諷刺;風有足,所以能‘風行’;風有鼻,所以能‘風聞’。至於‘風神、風色、風采、風儀、風姿’,都在形容人之不同樣貌,總稱‘風貌’。

風也有情欲,所以稱‘風情萬種’;風更有味道,稱‘風味十足’。這般完美的人,應該可稱‘風人’吧?沒錯,古時就稱詩人為‘風人’。

“人無風趣官多貴,這是清代袁枚出的上聯,他朋友周青原對了‘案有琴書家必貧’,從下聯往回看,風趣不是幽默,是一種對世情的興味。”

“記者也一樣,要關心周遭大小事,體察社會的脈動。”歐米歐說:“記者對世情不能沒有興味,否則就像那些不顧人民死活的高官。”

那你是幽默、風趣,還是隨和?

“不不不,我只是滑稽。”歐米歐說:

“滑稽是一種酒器。把罈子裡的酒倒進公杯,要借助這種酒器。我們當記者,常常只是把訊息從A流動到B,不是滑稽是什麼?”

2015.1016。圖引自維基百科,林語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