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新聞台085:聲音是畫面的另一半

苛政猛於虎,這道理是孔子‘聽出來’的。影音如果是網路新聞的主流,目前的文字記者、獨立記者、公民記者,都應該研究一下聲音,包括自己的配音,以及綜合的效果音。

美國國務院在網路發行的“獨立新聞工作手冊”,作者是‘新聞實驗室’執行主任黛博拉·波特(Deborah Potter)是位於華盛頓的新聞實驗室。我先引述幾段她在手冊中的文字:

1,‘網際記者網’是一個專門研究網路及各種技術如何使媒體發生改變的網站,發行人喬納森·杜布(Jonathan Dube)說:

"網上記者必須同時在多個層面上運思:用詞,觀點,報導結構,版面設計,互動,錄音,錄影,照片,新聞編輯等。電視主要是展現新聞,印刷媒體更多是講述與解釋,而網上媒體則是展示、講述、說明與互動。"

為此,網上記者必須通過多層次提供資訊,運用多種新聞形式。

2,美國攝影記者史蒂夫·斯韋策(Steve Sweitzer)認為,對電視報導而言,效果聲對報導的完整性必不可少。他說:"聲音是畫面的另一半"。

3,廣播電視記者必須注重字詞的音節音調。像詩人一樣,他們需要對速度與節奏很敏感。

愛德華·默羅(Edward R. Murrow)是曾經在倫敦報導二次世界大戰新聞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著名記者,讓我們來看看他文稿中的一句話:"燈火管制從伯明罕(Birmingham)延展到伯利恒(Bethlehem),但是今晚英國,天空晴朗"。這種文句是為人聽的, 用詞簡潔,結尾乾淨利索。

廣播電視記者必須警惕那些印在紙上毫無問題,但讀出來會荒唐可笑的文句。

當美國演員及電視娛樂家露西爾·鮑爾(Lucille Ball)逝世時,報紙新聞用"83歲的鮑爾"的說法。但廣播新聞則說:"露西爾·鮑爾享年83歲"。由於"鮑爾"(ball)在英文也有"球"的意思,第一種用法聽起來容易造成混淆。

廣播電視文稿也必須注意那些同音異義詞。比如,英語中"miner"(礦工)與"minor"(未成年人)很容易混淆。這類詞必須用在恰當的上下文中,才能使意思清楚明瞭。

廣播電視記者要養成在播音前把文字稿大聲朗讀一遍的習慣,以便發現這類問題以及其他在紙上並不明顯的、有可能造成尷尬的歧義的情況。

在報導一條為慈善事業募捐的高爾夫球錦標賽時,最好不要說某人與總理"play a round"(打了一圈),因為英文中另一個聽起來完全一樣的短語"play around"指"有不軌行為"。

我引述這些,是想提醒聲音的重要。第3點主要是專業案例,但記者如果試圖為所採訪的網路新聞配音,就用得上這些建議。

就以轉任電視廣播政論名嘴的記者為例,他們當中多數人的聲音很難聽。如果他們仍是獨立記者,播報自己的新聞,可猜想是不受歡迎的。

在口語傳播的領域,改變或調整發音、腔調等等,都是可能而且必要。這就像多數文字記者的
新聞稿件充斥錯別字、贅詞和邏輯謬誤,必須被導正。

“冰鑑”是不是曾國藩寫的命相書,尚有爭議,但‘聲音’一章很霸氣:“聞聲相思,其人斯在,寧必一見決英雄哉!”

字面意思是:光聽聲音,就知道對方是什麼貨色,根本不必當面就已決了勝負。底層意思是:聲音就是人品才學。

這,我太同意了。我有時‘閉目’看電視新聞和政論節目,內容其實已很難勾引我,我多半只從‘聲音’,回憶或猜想這些我識或不識記者們的人品。

“聲雄者,如鐘則貴,如鑼則賤;聲雌者,如雉鳴則貴,如蛙鳴則賤。遠聽聲雄,近聽悠揚,起若乘風,止如拍瑟土上。”

“凡人說話是聲,其散在左右前後是音。開談若含情,話終多餘響,不惟雅人,兼稱國士;闊口無溢出,尖舌無窕音,不惟實厚,兼獲名高。”

“冰鑑”是從聲音品人,新聞報導要求更多,例如感情。記者報導新聞如果有感情,會讓閱聽者共鳴;文字是,聲音和影像也是。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
之。使子貢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這又是另外的例子了。記者孔丘聽到哭聲有異,採訪而發掘一則‘苛政猛於虎’的新聞。

好記者不會放棄特殊、異常的聲音。孔子還採訪丘吾(臬魚)先生之哭,記錄了對方千古名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是典範。


1,機器人主播
http://youtu.be/8R1sWIHQQVU

2,新聞主播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96%B0%E8%81%9E%E4%B8%BB%E6%92%AD

3,獨立新聞工作手冊
http://www.ait.org.tw/infousa/zhtw/PUBS/Handbook_Journalism/whatis.htm

2015.1022。圖引自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