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新聞台091:勾勾纏?膏膏纏?

‘“勾纏高壓電纜,直升機洗電塔墜毀2死。”這是這兩天的新聞標題之一,多家媒體都用了‘勾纏’。勾纏會死人,勾勾纏呢?

勾纏,確有交纏動作;勾勾纏則未必,比較是狀態。不論從字音或字義,‘勾勾纏’宜寫成‘膏膏纏’;膏狀比喻難處理,手甩不開。

但大家、特别是媒體,用習慣‘勾勾纏’了,在正式的‘台語文字’發展出來之前,只能這樣了。

交纏有動作,纏綿也有;唐代李白‘古意’:

君爲女蘿草,妾作菟絲花。
輕條不自引,爲逐春風斜。
百丈託遠松,纏綿成一家。
誰言會面易,各在青山厓。
女蘿發馨香,菟絲斷人腸。
枝枝相紏結,葉葉競飄揚。
生子不知根,因誰共芬芳。
中巢雙翡翠,上宿紫鴛鴦。
若識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這樣的纏綿,這樣的勾纏,絕非讓人生厭的‘勾勾纏’。但纏綿的不止愛情,有時是心緒;宋代蘇軾‘和陶飲酒’:

我不如陶生,世事纏綿之。
云何得一適,亦有如生時。
寸田無荊棘,佳處正在茲。
縱心與事往,所遇無復疑。
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纏綿之後就悱惻。惻,痛;悱,說不出口。悱惻是心痛難言,並不是極度的情愛之娛。

‘纏綿悱惻’因而可以不是兩人互動,例如朱自清有這樣的用法:“他是個忠臣,而且是個纏綿悱惻的忠臣。”

有規律的纏,就是包紮了。扎根、扎營、扎實都没有纏繞,不用‘紮’。

扎,拔起;如挣扎。另一義是刺入,就如扎根、扎營、扎實,以及扎手人物、陽光扎眼。

2015.1123。圖引自維基百科,菟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