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新聞台087:杜撰與臭彈

當記者,最怕被人批評消息是杜撰、文字是誇大的。我另猜想,臺語之‘臭彈’,可能和包公彈劾奸臣的‘包彈’有關。‘杜撰’和‘包彈’是同時期的相關語彙,都有名人故事。

‘杜撰’的‘杜’,是指宋代和歐陽修、石曼卿共列‘三豪’的杜默。他作詩不拘泥格律,時人漸以不合宜的言詞和文字為‘杜撰’。

但在不同的宋人筆記,‘杜撰’一詞也有源自漢代田何的説法。

田何在杜陵教授“易經”,自號‘杜田生’。由於人們相信六經已亡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稱田何之‘易’為‘杜撰’。

宋人討論當時流行的‘杜撰’一詞時,把它和‘包彈’並列,認為兩者很登對。

‘包彈’的‘包’,指包青天、包拯。他曾任監察御史,彈劾過不少官員,大家便以言行嚴謹、無從挑剔為‘沒包彈’。反之,可被批評或批評別人,就是‘包彈’。

例如,明代高明“琵琶記‧牛氏規奴”: “看他儀容嬌媚, 一個沒包彈的俊臉,似一片美玉無瑕。”此處的‘沒包彈’,就是完美無瑕。

和‘杜撰’一詞相同,宋代也已有人指稱,‘包彈’的用法早於包公。證據是,唐代李商隱在“雜纂”所列舉的‘不達時宜’行為,就有‘包彈’:

“不相稱強學時樣妝束。下賤人前談經史。向娼婦吟詩。認他高貴為親。入境不順風儀。將男女赴筵。隔席和人唱。殘食還主人。誇男女伎倆。將主人酒食做人情。筵上啜醋聲。筵上包彈品味。獎男女嬌呆。”

‘誇男女伎倆’,有點像現今‘愛福好’廣告暗示性能力;‘筵上包彈品味’,意思是當席批評菜色。李商隱和包拯一唐一宋,‘包彈’自有比‘包公彈劾’更原始的意涵。

依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臭彈’意為吹牛、胡扯;例句如:

1.1,聽你咧臭彈,我就毋相信你有佮總統食飯過。

1.2,Thiann lí teh tshàu-tuānn, guá tō m̄ siong-sìn lí ū kah tsóng-thóng tsia̍h pn̄g--kuè.

1.3,聽你在吹牛,我就不信你和總統吃過飯。

如果‘包彈’本意為評論,是不是可能衍生出負面詞性的‘臭彈’,來指涉胡亂評論或胡扯,再延伸出吹牛的意思?

我在網路粗淺比對,廣東話至今仍有‘包彈’的相關語法,語意和批評相近,但多了一些‘包山包海、什麼都評’,以及‘公共評論、群起攻之’的意思?

部落格“山人樵話”云:廣東人對‘包彈’的用法很靈活。猛烈批評別人的不是,叫亂彈;事無大少,雞蛋裡挑骨頭曰左彈右彈;見事不合必起而批評,叫包彈;吹噓自己的工作完美無瑕為包無得彈…。

回到臺語的‘臭彈’,劉建仁“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討論時,傾向以‘荒誕’之‘誕’解‘彈’字,與包青天大人就沒什麽關係了。

2015.1030。圖取自維基百科,京劇中的包公。

1,“山人樵話”:廣東俗語包彈
http://lmuo.blogspot.tw/2014/09/blog-post_92.html?m=1

2,“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臭彈
https://taiwanlanguage.wordpress.com/2012/12/07/%e8%87%ad%e5%bd%88%ef%bc%88tsau%ca%9f-tua%e2%8a%a6%ef%bc%89%e2%94%80%e2%94%80%e8%87%ad%e7%be%8e%e3%80%81%e8%87%aa%e6%88%91%e5%90%b9%e5%99%9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