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新聞台031:的地得

以靜制動,理便是靜底,事便是動底。

這是朱熹老先生説底,宋明理學那些哲學家也愛用‘底’。‘靜的’和‘靜底’,不同嗎?我這半調子哲學逃兵說,一點點啦。

然后就鄭愁予了。他說,你底心是小小的窗緊掩。

‘你的心’和‘你底心’,不同嗎?我這半調子文學逃兵還是説,一點點啦。

朱熹和鄭愁予這種‘底’,新聞寫作向來不用,問題還是回到‘的、地、得’。

我先嘮叨一下,記者搞定這3個字有天大好處,除了臉書上不再被笑,孩子念小學也不會被同學笑。

我還要先聲明,華文的文法論述還在百家爭鳴時代,在無法尊於一家的情況下,只好暫把英文文法框進華文。例如:

美麗的花,‘美麗的’修飾名詞‘花’,英文文法稱為‘形容詞’;

快樂地出航,‘快樂地’修飾動詞‘出航’,英文文法稱為‘副詞’。

在華文文法,有些大師不管‘美麗的、快樂地’修飾什麼詞,一律稱為形容詞,進而把‘的、地’歸類為形容詞的‘詞尾。

站在新聞寫作統一的立場,我建議採用英文文法‘形容詞、副詞’的概念,先解決‘的’和‘地’。

也就是說,‘的’用在形容詞詞尾、‘地’用在副詞詞尾。

‘漂亮的女孩、愉快的經驗、痛苦的記憶’當中,‘女孩、經驗、記憶’都是名詞,修飾它的是形容詞,形容詞的詞尾用‘的’。

‘漂亮地擊出全壘打、愉快地跑回本壘、對方投手痛苦地看著這一幕’當中,‘擊出、跑、看’都是動詞,修飾它的是副詞,副詞的詞尾用‘地’。

為了便於記憶,請容我再簡化這個原則如下:

修飾名詞用‘的’,修飾動詞用‘地’。

這樣就容易區別‘痛苦的回憶’和‘痛苦地回憶’,以及‘凶悍的辱罵’和‘凶悍地辱罵’。

接著就是‘的’和‘得’了。

“美得冒泡、醜得嚇人、熱得直流汗、狡猾得很、活得很痛苦、餓得受不了、快樂‘得 ’不得了、打得他直掉淚、罵得他抬不起頭來”的‘得’字,比較不像‘詞尾’,反而像是把兩種狀態接起來的‘連詞’。

也就是説,‘A得B’當中,A可以是動詞或形容詞,‘得’不是A的詞尾,反而像數學中的‘等號’,讓A=B。

由於我對文法一知半解,無法作大規模的歸納,只能用些例子,作片面及片段的解說。

‘活得很痛苦’,是描述某個人活得很難受;如果寫成‘活的很痛苦’,我們只能推論它是‘活著的人很痛苦 ’。

因為,‘活的’包含了‘的’字,我們只能推估它是形容詞,應該用來修飾可能被省略掉的名詞‘人’。

回過頭來看‘活得很痛苦’、‘活的(人)很痛苦’,應該能察覺這兩種用法的差別。

同理,如果寫‘美的冒泡’,我們也只能推估有個名詞被省略了,或許原句是‘美麗的女人正在冒泡泡’,而不是你原先想傳達的‘美得冒泡’。

那麼,您看出‘醜得嚇人’和‘醜的嚇人’的不同了嗎?

我隨手找了3個網頁,都是為了讓小學生明白‘的、地、得’,有的老師乾脆搬出台語輔助教學,難為他們了!


台北市教育入口網
http://www.tp.edu.tw/composition/o/basic/08_04.jsp

宜蘭縣教育支援平台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25872/post/73786/469896

康軒教師館
https://www.945enet.com.tw/Main/ElementarySchool.asp?U_BC=CH1&U_CCG=A&U_CC=01&FILE_ID=1075


2015.07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