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新聞台055:哭笑不得

1989年底,民進黨籍周清玉就任彰化縣長,隔年在議會就被國民黨議員駡‘哭’。我在現場採訪,只寫她‘數度取出手帕擦拭眼角’。

記者席與備詢台有段距離,我沒辦法看清楚她有沒有掉眼淚,因而也不能直接寫‘縣長哭了’。

由於場面混亂,事后也無法與周清玉取得聯繫,我才以‘取帕拭眼’,代替‘哭’或‘掉淚’。

那年代民進黨剛崛起,女縣長被國民黨議員駡哭,很容易鬧成大事件。我在聯合報的報導顯然保守,但我至今仍喜歡這樣的保守。

“水滸傳”講,婦人之哭有‘哭、泣、號’3種,大略是‘聲淚俱下為哭、有淚無聲為泣、有聲無淚為號’。為何單指婦女之哭?我不明白。

‘泣’既無聲,所以說‘泣不成聲’,淚盡之後就是‘泣血’。‘號’為無淚,雖稱‘乾號’,仍有悲意;聲音更大者為‘嚎’,如‘嚎啕大哭’。

“幼學瓊林”也有一段說:“人笑曰解頤,人微笑曰莞爾,掩口笑曰胡盧,大笑曰絕倒,眾笑曰哄堂。”

笑當然不止這5種,像冷笑、訕笑、傻笑、竊笑、淫笑等等都是;“幼學瓊林”說的‘笑’,未免太過正經,太過堂皇。

清道光年間的文人趙秋船寫:

自古歡須盡,
從來滿必收。
我初三瞧妳眉兒鬥,
十三窺妳妝兒就,
廿三覷妳龐兒瘦,
都在今宵前後。
何況人生,
怎不西風敗柳?

這‘瞧’、‘窺’、‘覷’3字雖然都是‘看’,卻也多了那麼一點‘偷偷看’的意思,無非告訴大家,冷眼旁觀雖然比較無情,往往能識見真相,只是它輕輕地來,常被忽略。

新聞寫作並非一成不變,我喜歡用副詞去修飾動詞,不太愛用形容詞。今天看反課綱學生哭成一團,把舊作理來陪哭。

2015.08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