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新聞台042:侵擾悲痛

intrusion into grief ,譯成‘侵擾悲痛’,是台灣媒體被批判的‘罪行’之一。我們錯了,要設法改。

最常見的,是鏡頭特寫受難者家屬嚎啕大哭,不止侵擾受訪者的悲痛,也攪動閱聽大眾的情緒,可能觸犯道徳的罪。

實務上,侵擾分成兩個階段。

1,採訪時態度輕佻,對不幸事件無法感同身受,以不當措辭迂迴刺激,企圖開啓受訪者情緒節閥,只為了取得悲痛的表徵,宣告‘他難過得哭了’。

2,新聞呈現時不知檢點,以‘真實影像’當擋箭牌,搭配煽情的文字或旁白,蓄意渲染受訪者的悲痛,目的在撥弄閲聽大眾的情緒,成就所謂的媒體影響力。

態度輕佻常見於集體採訪,包括粗魯架設採訪器材、記者彼此閒話家常,無視幾公尺外的告別式或災難現場,忽略受難家屬的感受。

以不當措辭迂迴刺激,指的是記者突兀的提問。極端的例子如:“兒子就這麼死了,你們一定很難過?”是強行打開受訪者的記憶,直接侵擾了悲痛。

當此類信息以相同形式,全天候在不同媒體重複傳遞,侵擾悲痛的對象以百萬計,道德罪行也更重。此時,記者只是從犯,主犯定然是新聞主管。

台灣談話性節目的浮濫,更會擴大這種侵擾。主持人常誘導名嘴從‘同情’出發,把受難家屬的悲痛解讀為合理的集體情緒,進行引發更多泛道德議題的討論。

媒體的侵擾悲痛,常常還帶來仇恨。例如,閱聽大眾可能因為高度同情受難者家屬,轉而敵視加害者的親族。媒體此時更推波助瀾,常‘逼’出下跪道歉的場景。

再聊下去,就侵擾新聞人的悲痛了,但我們要改正錯誤。

記者採訪要端莊,要記得心疼的感覺;新聞主管更要自制,永遠不把處理災難或不幸事件的信息當作成就。

2015.07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