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新聞台077:真實性

“於是我隨即以人們的聲音、告白、目擊證據與文件的形式寫作。這就是我所見所聞的世界:以每個人的聲音和日常瑣事拼貼而成的…我能夠同時當一個作家、記者、社會學者、心理學者與一名傳道者。”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由白俄羅斯女作家亞歷塞維奇獲得。她曾任記者,但不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記者;至少,1954年海明威和1982年馬奎斯,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曾任記者。

亞歷塞維奇現年67歲。“中央社”報導,她畢業於明斯克大學新聞系,先在地方報社擔任記者,後來擔任文學雜誌的特派員,曾先後以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以及車諾比核電廠事故等重大事件為主題發表著作。

“蘋果日報”報導,亞歷塞維奇曾稱,她一直在找尋一種能夠儘可能地貼近真實生活的文學形式:“真實性就像塊磁鐵,不斷折磨又吸引著我,我想要在紙上抓住它。”

真實性!正是你我新聞人想抓住的。亞歷塞維奇顯然用了更接近真實的文字,抓住了真實。

《新聞台039:記者的孤寂》提到:“我現在是個記者,也永遠都是記者。如果我沒當過記者,不可能寫得出這些書來,因為所有的材料都來自於事實。”

説這話的,不是普通作家,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他的“百年孤寂”寫拉丁美洲,他的孤寂源自記者。

馬奎斯1927年生於哥倫比亞,1948年自大學法律系休學,旋即擔任“觀察家報”記者。1955年他揭露政府醜事,被迫離開哥倫比亞,改駐歐洲。

1960年馬奎斯任古巴“拉丁通訊社”記者,隔年派駐紐約受到美國中情局威脅,後來被禁止再次進入美國,柯林頓當總統時才解禁。

去年馬奎斯過世,“天下雜誌”張翠容的文章提到:“他是文學大師,也曾是記者,他經常強調後者的角色令他更貼近現實,成為他在文學上豐富又重要的養料。”

他21歲當記者,活到87歲,依照他‘永遠是記者’的說法,當了66年記者:不到百年,但也夠孤寂了。

《新聞台063:記者多樣貌》也提到,各位目前在採訪線上所關切的議題,都可能是未來世界名著的題材。

例如,如果厭惡極權國家,也主張保護個人隱私,你可能會和英國記者歐威爾一樣,在類似‘1984’的小説中,以“老大哥在看著你”來諷刺政府。

如果關心死刑存廢,你可能像美國的柯波帝,花6年時間查訪死刑犯和他的案件,也試著用有別傳統的筆法,寫出另一本‘冷血’。

我會説,柯波帝和合作伙伴、‘梅岡城故事’作者哈坡李就是公民記者。

如果關心民權,或是特定族群的命運,你的鉅著可能像美國記者哈利寫成的‘根’。

如果切出一個世代觀察人與土地,你又可能寫成美國女記者蜜雪兒的‘飄’。

美國記者海明威曾是駐外特派員,像個遊子,更像個世界公民;如果你的採訪駐地常換,作品內容也會豐富而多元。

如果你些許偏執,先可能像日本記者三島由紀夫,寫出‘不道德教育講座’。然后,你又拘泥於國族或極端的主義,你可能寫成‘金閣寺’,又或自殺。

如果愛對抗不公不義和假正經,你可能像法國記者盧布朗,塑造怪盜‘亞森羅蘋’,行俠仗義,戲弄警察。

你也可能滿腦子改變現狀的想法,像法國記者埃梅,寫出‘穿牆人’,以及數萬名分身遍及世界平凡婦人的愛慾……。

2015.1008。圖取自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