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新聞台054:以言止言之以殺止殺


文昌帝君的陪祀神祉,是‘天聾’、‘地啞’兩書僮;讀書人除了無法與聞天機,也不宜亂發議論。最近高中課綱爭議出現許多‘詖辭、淫辭、邪辭、遁辭’,媒體不止引述還跟進;這好嗎?

‘詖辭、淫辭、邪辭、遁辭’,是儒家亞聖孟老夫子列舉的。他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正氣。”理序上,知言才能養氣;但如何知言呢?孟子説,就是要洞悉那些講述偽道理的言辭。

1,詖辭,指偏頗於一端。例如:藍綠互指是政治介入課網的黑手。又如:慰安婦(全部)是自願或非自願。

2,淫辭,指誇大其意象。例如:反課綱的年輕人有如搞文革的紅衞兵。又如:接受新課綱洗腦會成中國人。

3,邪辭,指迷離而誤導;例如:課綱論辯是史觀,卻約化為17處字詞爭議。又如:某某之自殺,原因(完全)與反課綱無(有)關。

4,遁辭,指左右而言他;例如:請馬英九或蔡英文放過孩子。又如:某某扭打父親,不孝怎能反課綱?

孟老夫子並沒有批判這類‘有瑕疵’的言論,而是要大家先辨識它們,才能養成浩然正氣。但,不當或不周延的話語,難道不能少説或不説嗎?

除三害那個周處,父親叫周魴,曾詐降於曹魏,使東吳陸遜得以大敗曹休十萬大軍,是三國關鍵人物之一。周魴行騙曹休時,曾於密函寫道:“目語心計,不宣唇齒。”

我們搞新聞的,多少像個讀書人,如果想在媒體動些文字手腳,至少要能‘目語心計,不宣唇齒’,不要明目張膽操弄輿論,還擺出清談架勢。

説到清談,王羲之、謝安等人在蘭亭‘曲水流觴’的年代,東晉名士之首劉惔,就曾誇人‘不能言而能不言’。我們新聞人,很多時候‘不宜言’、‘不能言’,那就試著‘能不言’吧。

‘談何容易’,語出漢代東方朔。他的“非有先生論”提到,向君主進言的‘談’,是不容易的事情。我們新聞人要自知,公允評論一件事,‘談’何容易?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這是禪宗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金剛經”也云:“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佛家,自有不言的道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老子在“道德經”的痛苦,因為他還是講了話。至於莊子,他高高興興說:“得其意,而忘其言。”道家,也有不言的悲歡。

儒家,正如孟老夫子,是比較主張‘說清楚、講明白’的。我是新聞人,自然無從主張‘不言’,但求媒體引述或評論時,不要淪於‘以言止言’,這已是法家的‘以殺止殺’。

2015.08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