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新聞台052:拒絕想念

■黃春明想念自殺的兒子

國峻,
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
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
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現在你不回來吃飯,媽媽什麼事都沒了,
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吃飯也不想。

國峻,一年了,你都沒有回來吃飯。

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
來了一些你的好友,但是袁哲生跟你一樣,他也不回家吃飯了。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就沒有等你,
也故意不談你,
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


■維特效應

德國作家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出版後,很多人效仿維特自殺。
‘維特效應,The Werther effect’是由社會學家菲利普斯1974年所創,意指經由大眾媒體對真實與虛構自殺故事描繪的傳遞,所帶來自殺模仿的行為。

菲利普斯由1947至1968年美國自殺事件的統計發現,每次轟動性自殺新聞報導後的兩個月內,自殺的平均人數比平時多了58人。

他同時發現,自殺誘發自殺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對自殺事件廣為宣傳的地區。而且,這種宣傳越是廣泛,隨後的自殺者就越多。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次對自殺事件的報導,都殺死了58個本來可以繼續活下去的人。”

■世界衛生組織(WHO)主張的自殺報導準則:

□6不
1、不要以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以免處於類似危機情境的讀者受到情緒感染。
2、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以免引發仿效。
3、不要簡化自殺原因,以免讀者形成刻板印象。
4、不要將自殺美化或光榮,以免讀者用自殺來處理困境。
5、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
6、不要簡單歸因與指責任何人,以及侵犯相關人士的隱私。

□6要
1、要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2、要用「自殺身亡」而非「自殺成功」的字眼。
3、要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
4、要凸顯自殺以外的問題解決方法。
5、要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
6、要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2015.07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