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新聞台075:不尋常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夜讀新聞前輩張作錦先生“誰說民主不亡國”,內有廿多年前舊文‘請外省政治人物全數退出政壇’,頗生感觸。從白先勇“臺北人”引劉禹錫“烏衣巷”以來,這首唐詩就常被扯到省籍情結之菁英論,我也試著說三道四。

尋常,是個很不尋常的詞;尋和常,都是度量單位。古以周朝的八尺為一仞,但也有七尺、五尺六寸、四尺的說法。兩仞為一尋,兩尋為一常。  

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岀自杜甫“曲江”: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用‘尋常’來對‘七十’,因為它是隱藏版的數字,正是詩人不易被察覺的巧思。

但是,尋常之所以不尋常,還在於它的歧義。例如一尋為八尺或十六尺,在人的身長是高了,就土地之長寬而言卻是少了。

以下引“漢典”,説明尋常之所以不尋常。

1,喻短或小。

“左傳·成公十二年”:“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 杜預註:“言爭尺丈之地,以相攻伐。” 楊伯峻註:“尋常意謂尺寸之地。”

“國語·周語下”:“夫目之能察也,不過步武尺寸之間;其察色也,不過墨丈尋常之間。” 韋昭註:“五尺為墨,倍墨為丈,八尺為尋,倍尋為常。”

唐柳宗元 “柳常侍行狀”:“夫器巨集者,恥效以圭撮之任;足逸者,難局以尋常之地。”

2,比喻長或多。

“韓非子·揚權”:“故上失扶寸,下得尋常。” 陳奇猷 集釋引舊註:“四指為扶。上於度量少有所失,下之得利已數倍多矣。”

“淮南子·主術訓”:“故人君者,其猶射者乎!於此毫末,於彼尋常矣。”

晉葛洪 “抱樸子·廣譬”:“毫釐蹉於機,則尋常違於的。”

3,平常;普通。

唐劉禹錫 “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宋葉適“劉公墓誌銘”:“今不過尋常文書,肯首而退爾。”

元劉壎“隱居通議·經史一”:“觀此,則雄之學,豈尋常文墨士哉!”

巴金 “家”七:“這果然是一個不尋常的消息,眾人的心情馬上改變了。”

4,經常;平時。

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 堂前幾度聞。”

“敦煌曲子詞·十二月相思”:“無端嫁得長徵壻,教妾尋常獨自眠。”

“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錢贈年少”:“夫人道:‘員外尋常照管你也不曾?’ 李主管道:‘一飲一啄,皆出員外。’”

冰心“南歸”:“母親安穩的仰卧在矮長榻之上,深棕色的錦被之下,臉上似乎由他們略用些美容術,覺得比尋常還好看。”

以上。我所以不尋常地引述全文,是想呈現這個詞的多樣貌。它忽多忽少,平常又經常,如果再加上對劉禹錫詩作意境的不同解讀,用於討論省籍,誤會很難避免。

三國之孫權‘吳’,第一個把國都定在南京,開啓這城市的‘六朝金粉’。孫權的精鋭部隊稱‘烏衣營’,駐在地與市中心由朱雀橋相通。

這軍營舊址,東晉由王導、謝安為首的兩大家族進駐,王羲之當然也住過。那時改稱烏衣巷,王謝兩家子弟也稱‘烏衣郎’。

到唐代,國都在西方的長安,南京不復冠蓋雲集,烏衣巷的大宅門也應該都不見了,住的或許是商賈,但已是尋常百姓。

首先,王謝堂前的燕子不曾飛離,是房子的主人變了。在臺灣的外省朋友不是這些燕子,留在大陸的才是。

其次,現代的尋常百姓並不尋常,他們雖不是古代豪門貴族,卻是比皇帝還大的國家主人。

對於外省族群在臺灣,我認為他們曾有極大的貢獻,但由於早期掌控的資源偏離人口比率,對臺灣政治是有負面影響。

張作錦先生是我們新聞人當中的大筆,也才寫得出‘請外省政治人物全數退出政壇’這般的文章。但我以為族群已經不是問題了,我之說三道四也只是小感觸。

2015.1003。
圖,我取毛澤東之‘烏衣巷’,由他來看國民政府南京政權的‘王謝堂前燕’,或許和我們又大不相同。

張作錦:請外省政治人物全數退出政壇(1992)
http://store.gvm.com.tw/article_content_2809.html

張作錦:請外省人退出政壇(2000)
http://store.gvm.com.tw/article_content_6928.html

傅雲欽:白先勇、金恆煒都誤解唐詩烏衣巷(2013)
http://taiwangok.blogspot.tw/2013/10/31-blackgownlane.html?m=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