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新聞台033:新聞前輩

我以前小聲説,阿難尊者是第一位記者;同業以為開玩笑。今日我就稍稍提高音量,唱句葉倩文的‘曾經心疼’:我是真的這麼想。

講阿難很能對釋迦牟尼提問之前,先聊一下唐三藏。三藏是經、律、論,唐代通達的不止一人,都是三藏法師;所以,我改稱玄奘吧。

他之所以西行,最主要是求“瑜伽師地論經”。這是有點像佛學基礎工程的書,例如提到‘發問’:
又發問者,略有五種:一不解故問;二疑惑故問;三試驗故問;四輕觸故問;五為欲利樂有情故問。

不解,是不懂;疑惑,是想不透;試驗,是考較對方;輕觸,是漫不經心。這些都可以問;阿難尊者呢?他是為了‘利樂有情’而問。

有情,指人。所以佛典有“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他是為了眾生之利樂而問啊!

就像我們當記者的,應當為閱聽大眾而問,不止是不解而問、疑惑而問、試驗而問,更不該止是輕觸之‘漫不經心隨口問’。

問完問題,要記錄受訪者的回答。前輩阿難在許多他轉述的佛經,文首都載明‘如是我聞’。

如,永遠不變;是,永遠不錯。我們當記者的,能真確轉述談話、周延傳達受訪者的想法嗎?

佛弟子中,阿難是‘多聞第一’。多聞,不是我們當記者應當有的素養嗎?不必第一,但也不能不聞不問。

阿難也是人權主義者。佛陀本來不許女性出家,阿難就是敢挑戰權威,3次請求,佛教終於有了比丘尼。

記者是人,難免受誘惑;阿難也是。

他曾被過去500世都當夫妻的摩登伽女纏上,她母親還下咒,阿難差點破戒。幸好佛陀派文殊菩薩以楞嚴咒救回,也才有了重要的“楞嚴經”。

記者受誘惑時怎麼救?這我就不知了,應該各有心法吧?與我共事過的,我們互救。

佛有32相,阿難30相。但,阿難就是帥,而且誠懇待人,有親和力。這對記者而言,有加分效果;你們沒有,我總不能捨己度汝。


2015.0709。阿難尊者像,分享自網路。

阿難服待佛49年,其間聞佛所說經不計其數!佛經一開頭寫:如是我聞或如是聞!就是當初集結經典時,阿難起的頭說:我當時聽到的是如此!並非「我是有聞必錄的新聞記者」。阿難在集結經典時,因受大迦葉剌激而證阿羅漢,這時的他已登聖位,用他來比喻記者,雖有趣卻乏恭敬,個人不敢有此自喻!
文中有些有小錯誤,這跟記者也會寫錯別字有異曲同工之妙,信手拈來與大家作一探討!
首先,佛說經,菩薩造論!絕對不會有“瑜伽師地論經”這種經,正確的是「瑜伽師地論」;因為這是彌勒菩薩所說,他還是九地大菩薩,雖有釋迦佛授記而為未來佛,但還是未來進行式中;更何況,他造此論時,的確還是菩薩位階。此論請參閱,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冊 No. 1579《瑜伽師地論》
其次,「有情,指人。」只對了一小部份。佛教對「有情」的說法,基本上是,泛指有情識活動的有形與無形生命!菩薩又稱為菩提薩埵,中譯「覺有情」,就是指,菩薩是,讓任何有情識活動眾生認知自己也有覺性的人。由於「有情」這個題目頗大,在下就不贅言了!
阿難是佛教的聖人之一,未證二乘人位階前,有很多故事可供討論。在下作了點小說明,希望大家勿怪,感恩,感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