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新聞台044:黯然銷魂的記者

心驚肉跳、杞人憂天、無中生有、拖泥帶水、徘徊空谷、力不從心、行屍走肉、庸人自擾、倒行逆施、廢寢忘食、孤形隻影、飲恨吞聲、六神不安、窮途末路、面無人色、想入非非、呆若木雞。

楊過思念小龍女,創“黯然銷魂掌”17式。我觀察,很多記者都浸淫其中,少則兩三招、多則十來招,悲意就此在新聞人生渲染開來。

這裡講的純粹是心理活動。例如‘無中生有’,不是指新聞造假;而是採訪一個或多個‘悲劇’之后,不知從何而來的淡淡哀傷。

而所謂的‘悲劇’,新聞人都知道不止是災難或死傷事件,而且每個採訪路線都重複發生。簡單講,就是任何形式‘不公不義’的悲劇。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些悲劇似曾相識,記者朋友們莫可奈何,終至黯然銷魂。唉呀,你我可能都有心理疾病而不自知。

以前和記者們在第一線作戰,例如汐止林肯大郡案,隔天凌晨截稿后,我半強制把10多人留下消夜,美其名是慰勞大家辛苦,其實是不願讓他們各自承受壓力。

這是重大災難事件,但我當主管時,一直試圖在平常就讓記者們不孤單落寞。朋友知道我談笑風生,酒喝得多、歌唱得好,都是為了陪著記者歡喜悲憂啊!

不好意思多扯這些。日前剛聊‘侵擾悲痛’,有些情況是記者不理解‘創傷后壓力症候群’的表徵,既不知受訪者可能處於爆發臨界點,更不知自己其實也陷於其中。

政大傳播學院曾有團隊研究“新聞與創傷”。這不是新議題,國內外都有人探討,多半卻偏重於採訪行為,而非記者的黯然銷魂。我且摘引政大論文一小部分,祝福記者朋友們:

“有些記者與編輯已建議一些健康調適機制,並嘗試推行在新聞部門。如(採訪)悲劇後的事後報告、讓需要的人容易獲得心理健康服務等,這些機制已顯示出一定效果。

“在新聞部門文化中,尋求心理諮商的舉動需要被「去污名化」,這樣一來,記者們才能無掛慮地尋求類似服務。

“另外,同儕的支持也很有幫助,通常新聞室裡會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同仁可讓承受創傷壓力的同事尋求共鳴(同情)及友誼諮商,然而,提供諮商的人必須注意不被他人的情緒傷痛擊潰。

“編輯們及新聞室其他主管能在一件事上擔任領導角色,就是讓記者知道他們是在一個充滿關懷的新聞室工作。舉辦新聞與創傷相關的工作坊,可以幫助記者如何處理在採訪創傷事件後的潛在問題。

“在創傷事件發生時與發生之後,召集全新聞室的人來討論採訪創傷事件會產生的問題及值得注意的事,不但能表示關心記者及記者採訪的社會群體。

“若不敏銳地感知他人的傷慟情緒與心理痛苦,是會潛在傷害記者及事件相關群體的(創傷)調適機制。雖然在完成新聞報導前,記者暫時區隔出自己的情感是必要的,但完全停止感覺是有害的。

“在報導期間若不能以同理心對待受害者,記者可能二度傷害受害者。新聞記者需要時間和鼓勵來處理他們自己的情緒,包括難過、生氣、驚恐、困惑等感覺,而不是壓制這些負面感覺。

“一個好的內部和外部支持系統是很重要的。當個人感受到有壓力的時候,一些人利用沉思、與人促膝長談、聽輕鬆的音樂、享受安靜的泡澡時光、尋求靈性上的休憩與支持、以按摩和其他奢華享受藉以犒賞自己等方式紓解壓力。

“這些方法之外,再加上家庭、朋友和健康專業人士相關網絡,可以在緊張的工作生活中有喘息的機會。”

“新聞與創傷”
http://dartcenter.org/content/%E8%87%AA%E5%AD%B8%E5%96%AE%E5%85%831%EF%BC%9A%E6%96%B0%E8%81%9E%E8%88%87%E5%89%B5%E5%82%B7-self-study-unit-1%EF%BC%9A-journalism-trauma#.VbBTnK9-XFp

2015.07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